【一周精编版(12月第1周)】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221期)
本期目录
▪ 【精编】 一周跨省要闻
▪ 【精编】 一周教育要闻
▪ 【精编】 青海教育特写
▪ 【精编】 一周青海热点
今日美图
地处黄河谷地的贵德,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黄河从青海玛多缓缓流出之后,经过达日、甘德,好奇并且孩子气地到四川草原探了一下头,转身又回到青海,在汇聚了不计其数的溪流后,自西向东扎入了贵德的土地。(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
【精编】 一周跨省要闻
▪ 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11月26日至28日在京召开,习近平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聚焦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来源:新华社公众号,《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有效规范金钱打赏。(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来源:央视新闻)
▪ 人社部近日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共计72项职业资格,精算师、职业病诊断医师等被纳入其中。(来源:央视新闻)
▪ 中科院科研团队基于嫦娥四号巡视器获取的具有超高空间分辨率的影像与光谱数据,首次在月表原位识别出年龄在1个百万年以内的碳质球粒陨石撞击体残留物。(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10日起,电子驾驶证、二手车异地交易登记等4项交管便利措施将在全国推行。(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消息,我国正快速推进奥密克戎株疫苗研发。(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渔业安全应急值守电话“95166”,2022年1月1日启用。(来源:中国经济网)
▪ 青视矩阵:信长星在调研我省藏毯产业时强调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让藏毯产业成为青海特色产业 走向世界的“金名片”(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12月1日,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在调研我省藏毯产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资源、品牌、产业等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让藏毯产业成为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 青视矩阵:2021“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举办 丁仲礼致辞并宣布开幕 章建华 王建军致辞 马建堂 信长星作主旨演讲 多杰热旦出席(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11月27号,由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以“聚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为主题的2021“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在西宁举办。
▪ 青视矩阵:在“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期间 信长星接受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采访(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11月29日,青海省政府党组书记、省长信长星先后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会议和常务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有关会议精神,研究权责清单通用目录、“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城乡生活垃圾治理、高原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和枸杞产业高质量发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执法等事项。(来源:青海日报)
▪ 12月1日,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信长星在调研我省藏毯产业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依托资源、品牌、产业等优势,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让藏毯产业成为青海特色产业走向世界的“金名片”、群众就业的重要渠道、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来源:青海日报)
▪ 省委宣讲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首场报告会在西宁举行((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11月28日从青海省体育局了解到,中国田径项目备战巴黎奥运会2021年冬训工作将全面启动,青海省9名运动员、3名教练员入选国家队田径项目冬训训练营,展开新奥运周期的训练。(来源:青海日报)
▪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0个“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全国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案例,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田家寨镇、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德吉村入选。(来源:青海日报)
▪ 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指导下,青海省博物馆顺应文旅融合战略,助力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11月29日,精心组织策划的以《青海历史文物展》为主,《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录展》为辅的“1+3”主题展重磅亮相。其中,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出土文物首次展出。(来源:青海新闻网)
▪ 视频:青海省1—10月外贸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四(来源:长云网,《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 青海17户家庭获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称号。(来源:三江源客户端)
▪ 视频:青海 摸清国有自然资源家底 自然保护地面积超26万平方公里(来源:《青海新闻联播》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近日,青海省亮出了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的“家底”,自然保护地面积超26万平方公里,为实现自然资源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依据,为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筑牢了基中之基。
截至2020年底,青海省国有园地5.37万公顷,占全省园地的86.42%;国有林地428.62万公顷,占全省林地的93.12%;国有草地3918.46万公顷,占全省草地的99.29%;国有湿地509.75万公顷,占全省湿地的99.93%。
青海省共发现矿产种类137种,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111种;全省水资源总量1011.91亿立方米;全省整合优化后共有自然保护地79个(其中国家公园2个、自然保护区26个、自然公园51个),总面积达26.61万平方公里,全省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42种,其中,一级保护类37种、二级保护类105种。
▪ 12月1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人民检察院正式挂牌成立。(来源:青海日报)
▪ 近日,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评选表彰对象正式揭晓,青海5个单位、9名个人成功入选受表彰。
▪ 经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研究决定,确定32名同志为“最美公务员”,我省社会保险服务局失业工伤保险经办处四级调研员李若曼同志获此殊荣。(来源:青海日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12月2日,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以视频形式在西宁召开。(来源:青海日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今年12月2日是第十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记者从省公安厅交警总队了解到,日前,省公安厅、省网信办、省文明办、省教育厅、省司法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应急管理厅、团省委联合发出通知,决定以“守法规知礼让、安全文明出行”为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第十个122“全国交通安全日”群众性主题活动。(来源:青海日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精编】 一周教育要闻
▪ 11月29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部署推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要加强源头治理,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11月30日,教育部举行颁证仪式,为教育部机关首批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执法证的人员颁发证件。教育部机关共68人取得执法证,其中,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的全体同志取得了执法证。(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教育部消息,《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近日公布。意见明确,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12月1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将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每个省份首批遴选3—5个县(市、区)探索先进经验。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来源:央视新闻)
▪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即日起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国家建立教师荣誉表彰制度,设立国家教师奖,对有重大贡献的教师,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授予人民教育家、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等称号。(来源:视讯青海)
▪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公共科目笔试28日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77个城市、59424个考场同时举行,共142.2万人实际参加考试。(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近日,教育部公示第四次“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表彰入围名单,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清华大学教育基金会6家社会组织入围。(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精编】 青海教育特写
▪ 青海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召开(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12月1日,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西宁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月霞讲话。副省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志文主持。
会议强调,要持续抓好“大思政课”建设,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抓好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确保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抓出成效。
▪ 近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青海大学新增水利工程、草学、临床医学、中医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学位点建设实现了历史性重大突破,标志着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迈上了新台阶。(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做好中小学教师减负、进一步营造良好教育教学环境有关事宜通知》,出台18条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环境。(来源:西海都市报)
▪ 12月1日,青海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在西宁召开。会议传达贯彻第27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赵月霞讲话。副省长、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杨志文主持。(来源:青海日报)
▪ 教育部网站29日公示,首批201所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名单。其中,青海5所学校入选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大学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西宁市湟中职业教育中心
海东市第二中学
▪ 近日,教育部职成司与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公布了2021年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和“终身学习品牌项目”评选结果,青海省在评选中实现突破。
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伊羊、德令哈市第一中学杨金梅、西宁市图书馆李晶、中国铝业青海分公司郝润田、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张罗罗5人入选全国“百姓学习之星”。同时,玉树市第三完全小学校长伊羊被评为“事迹特别感人的百姓学习之星”,这是我省首次获此殊荣。格尔木第七中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塑‘合纵连横’模式,聚‘顶天立地’团队的职业教育科研品牌项目”、西宁市图书馆“幸福西宁 书香夏都”3个项目获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称号。(来源:青海日报)
▪ 青海省民政厅与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开放大学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协力推动全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来源:长云网)
▪ 为充分展示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营造响应时代召唤、人人争当时代新人的浓厚氛围,市文明办、市教育局、市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联合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西宁市“新时代好少年”评选和学习宣传活动。经逐级推荐、综合评审、调研走访,社会公示等程序,确定贺妍希等12名学生为2021年西宁市“新时代好少年”,并在全市进行通报表扬。(来源:视讯青海)
▪ 11月30日, 杂多县11394名小学生收到了来自求是杂志社联合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的包括羽绒服、帽子、手套、书包、美术用品等在内的“爱心包裹”。 (来源:杂多县融媒体中心 杂多在线)
本次捐赠涉及杂多县16所小学,捐赠总价值达340.47万元。包裹虽小,却承载着浓浓暖意,每一件衣服,每一个书包,每一份文具都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高原地区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包含着全国广大爱心人士对杂多小朋友的关心,更寄托着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期望。
【精编】 一周青海热点
▪ 喜讯!全国“母亲河奖”青海一名个人一个项目上榜 (来源:视讯青海)
▪ 青海本土美术家鲁峻先生,怀着对故乡深厚的感情,孜孜探求中国白描画创作真谛,以独特的形式,再现了西宁作为丝绸南路通道的民俗民风。作为手绘古道风韵,鲁峻先生的白描作品有虚有实,真实录史,艺术再现古城西宁的历史变迁。(来源:央广网)
一幅幅鲜活的场景跃然纸上 滕萌 摄
▪ 从11月29日起,西宁市城西区爱老幸福食堂将逐步恢复供餐,其中该区首批31个供餐点将提前恢复供餐,就餐老年人可提前一天订餐。(来源:西宁晚报)
▪ 读图: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青海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来源:西海都市报)
舞蹈纹彩陶盆
▪ 读图:都兰热水墓群出土的大量金银器是整个吐蕃金银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一些精品的制作水平,表明吐蕃已成为当时东亚地区一个重要的金银器生产制作中心,表现出吐蕃金银器受到唐、粟特等多种文化因素相互影响和交融的痕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例证。(来源:西海都市报)
骑射形金饰片
▪ 读图:1989年,青海省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一只彩陶靴容器,将所能确凿考证的鞋的历史推衍至三千年前。青海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陶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的造型。靴型彩陶器虽是一件陶艺品,但它更真实地体现了远古时代皮靴的全貌和特征。(来源:西海都市报)
彩陶靴
▪ 视频:初冬时节,海南州贵德县苍茫云海间,层峦叠嶂,黄河谷地红叶染霜。让我们一起走进贵德,领略丹山碧水间的季节交替。(来源:长云网)
▪ 读图:近日,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摄影师拍摄到数千只野生水鸟在黄河源头的湖泊中嬉戏的场景。(来源:西海都市报)
数千只水鸟现身黄河源头 多太 摄
▪ 读图:壮观!白唇鹿群现身柏树山。近年来,海西州不断加大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力度,维护生物多样性,良好的生态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繁衍栖息提供了生存空间,种群数量明显增加。如今,在德令哈市伊克拉、陶斯图、柏树山等区域以前难觅踪迹的野生动物频繁现身,黄羊、岩羊、白唇鹿、棕熊、野驴等珍稀野生动物成群结队觅食,构成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 来源:柴达木日报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读图:11月28日,三江源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管护员卓玛加,在昆仑山脉玉珠峰附近巡山时,首次拍摄到猞猁猎捕进食一只雄性藏羚羊的罕见画面。(来源:西海都市报,《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猞猁捕食雄性藏羚羊后,在猎物旁休息。摄影:卓玛加
▪ 读图: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静)为扎实做好西宁市消防指战员、消防文员、政府专职队员优待工作,让优抚对象受到全社会尊重,让消防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12月1日,西宁公交集团在西宁市消防支队举行公交“蓝焰卡”发卡启动仪式。(《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 读图:“沉浸式”体验历史文物展。11月29日,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览启动。(来源:《青海新闻联播》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 读图:青海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13分中心成立。12313烟草专卖市场监管服务热线集中接听全省关于涉烟业务方面的投诉和咨询,对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全省涉烟违法行为和烟草专卖执法人员违法违纪等问题进行举报,也可咨询有关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目前,青海省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12313分中心已经实现省局集中接听、派单处理、限时办结的工作模式。(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 视频:一饱眼福看非遗知青海(来源:长云网,《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热贡艺术、黄南藏戏、土族纳顿节.....展览立足于青海地区代表性非遗项目,选取了6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8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展示对象,190套、640件展品,汇聚展现了青海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
▪ 视频:玉树囊谦 “四级”草料储备 让农牧民安心越冬(来源:长云网,《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近年来,玉树州囊谦县依托资源优势,调整种植结构,探索饲草料产业发展,建立县、乡、村、户“四级”饲草料储备体系,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保障农牧民安心越冬。
▪ 视频:【追光逐风 看“清洁”青海】优化能源消费 助力高质量发展(来源:《青海新闻联播》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在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进程中,青海省积极创新探索,通过煤改电、电能替代等方式,优化能源消费、促进能源革命,推进能源电力发展与碳脱钩、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助力高质量发展。
▪ 视频:海西乌兰:戈壁大漠上多生灵(来源:《青海新闻联播》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近日,记者在海西州乌兰县都兰湖湿地附近拍摄到7只身姿矫健的鹅喉羚,它们或驻足凝望、或嬉戏奔跑。鹅喉羚属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区域生存动物,体形似黄羊,因雄羚在发情期喉部肥大,状如鹅喉,故得名“鹅喉羚”。
▪ 视频:【探访青海省博物馆“1+3”主题展】考古成果中的青海历史脉络(来源:《青海新闻联播》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作为1+3主题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博物馆青海考古成果展从考古学角度讲述青海故事,用考古发掘向世人展示青海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流交融的进程。
身处青海考古成果展区,被314件套出土文物所包围,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至明代,各类特色陶器、青铜器、金银器等,它们的精彩的过往和丰富经历让人耳目一新。
考古打开了通往古代的门窗,真切地让大家看到了过往青海的模样,为了让深藏于文物库房中的文物“活起来”,青海省博物馆搭配声、光、色等辅助手段营造展览主题氛围,让观众品味独特的文化魅力,其中通过微缩景观、主题宣传片、场景复原、纪录片推介等形式首次综合性对海西都兰热水墓群的四个墓葬做了全面介绍。
▪ 读图:青海新发现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来源::视讯青海)
青海省新增3种野生植物物种,其中褐花杓兰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Ⅱ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以及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低危(LC)。
▪ 读图:“抗疫”网络视听作品征集评选结束 青海广播电视台两件作品获选(来源::视讯青海)
▪ 读图:西宁机场新开乌鲁木齐-西宁-南昌航线(来源:长云网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陈星霖)随着疫情形势逐步好转,航空旅游市场逐渐恢复,为满足市场需求,西宁机场于12月2日新开乌鲁木齐-西宁-南昌航线。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