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1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182期)
本期亮点
今日美图
(新华网、青海日报:青海这个地方,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冬格措纳湖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秋日的冬格措纳湖,湖水湛蓝、天空辽阔,湖畔的草地红绿黄交融,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在这里展开。彩色的草原,让冬格措纳湖犹如童话世界。微风轻拂湖面,湖上波光粼粼,清澈的湖水带来了秋日的一丝凉意。湖畔,雪山、草地……像默默守卫冬格措纳湖的士兵,云卷云舒一起静看四季的变化和沧桑岁月。湖光秋色在蓝天的映衬下,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今日教育头条
▪ 长云教育视点:【图组】 20年,谱写一部对口支援教育合作史(《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刘羿楠 马佩玉 李晓艳 杨燕)翻开青海大学的奋斗史,其发展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20年来,青海大学实现了翻天覆地跨越式发展,背后是一部对口支援催生下的教育合作史。
2001年9月清华大学副校长岑章志参加召开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座谈会。
2001年6月13日,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自此,清华大学率先开始对口支援青海大学。
2004年,清华大学捐赠计算机开放实验室揭牌。
2004年12月5日,青海大学成为教育部与青海省人民政府首批“省部共建”大学。
2007年,依托教育部对口支援政策,在清华大学的全力帮扶下,青海大学计算机系、地质系成立,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亲自参加成立大会,计算机系历届主任均由清华大学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学者如周立柱、黄维通、史元春、陈文光等担任。
新西兰澳克兰大学校长到青海大学考察。在对口支援帮扶下,2008年青海大学进入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
2009年8月30日,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负责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副校长傅维东博士以及奥克兰大学专家一行9人抵达青海西宁,对青海大学进行为期4天的交流访问和学术研讨。访问期间,共同举办了“中国青海三江源地区地貌及环境科学”专题学术研讨会。
2016年1月15日,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标志着青海大学实现了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也实现了青海省在这一领域中历史性的突破。
2017年青海大学参与青海省海绵城市研讨会现场。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布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青海大学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学科为生态学。
2018年对口支援青海大学工作会议暨“天河工程”卫星及火箭研制启动会现场。
2020年 8月12日,青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落成揭牌,科技园的建成有助于青海省乃至西部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助于西部地区创新性企业与创业人才的孵化和培养。
2021年青海省“昆仑英才”计划引进人才聘任仪式现场。青海大学将“引进”和“培育”结合起来,在互惠共赢的基础上,力求有更多创新。
每日教育新闻
▪ 10月9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有关情况。大赛总决赛将于10月12日在南昌大学开幕,今年共有来自国内外121个国家和地区、4347所院校的228万余个项目、956万余人次报名参赛。本届大赛实现了“三个覆盖”:内地院校参赛全覆盖、教育全学段参赛全覆盖、世界百强大学参赛基本覆盖。(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近日,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发布声明:从未参与过“2021中国国际数字教育博览会”的任何活动。希望各单位和个人谨慎识别,以防上当受骗。(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国内要闻一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为未来15年我国标准化发展设定了目标和蓝图。(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在马里亚纳海沟深渊科学考察中,“海斗一号”全海深自主遥控潜水器首次实现了对“挑战者深渊”西部凹陷区的大范围全覆盖声学巡航探测,标志着我国全海深无人潜水器正式跨入万米科考应用新阶段。(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目前,北斗系统已全面服务于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领域,融入电力、金融、通信等基础设施,广泛进入大众消费、共享经济和民生领域。(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近日青海热点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这只被卫星追踪的雪豹如何生活?(《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就在这片横跨青海、甘肃的绵延山脉里,被誉为“雪山之王”的雪豹在这里奔跑跳跃、生存繁衍。
今年三月,一只年轻的雪豹在青海门源县被救助,随后被放归野外。在卫星监测下,这只雪豹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及周边行进近千公里,用自己的脚步勾画着在新家园里的生命轨迹。
△今年3月,“凌蛰”误入农家后在院墙上徘徊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侯雪晗一直在关注“凌蜇”。她所在的科研团队负责通过雪豹的卫星项圈对它进行监测,准确记录“凌蜇”的每一步。截至8月25日,雪豹“凌蛰”所佩戴的项圈跟踪器已回传卫星点位数据2943条,其总活动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各项指标和状态健康稳定。
△雪豹“凌蛰”活动卫星追踪轨迹示意图
传统中,雪豹一直被赋予美丽、高贵的评价。它们习惯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山脊、石壁、峡谷行走。
△被红外相机捕获的雪豹影像
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所长时坤说,在雪豹调查研究中,布设红外触发相机(以下简称红外相机)与粪便DNA分析是最有力、有效的方法。时坤说:“在野外要通过它的痕迹推断雪豹活动的情况,布设红外相机拍到影像来分析雪豹种群分布的数据;通过身体斑纹识别个体,推算种群密度。在这个环节当中,我们也会去调查雪豹栖息地的植被情况,它的猎物情况,包括人类活动的情况,来分析它生存面临的威胁。通过野外捡到的粪便进行DNA分析,从分子层面上研究种群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
2017年,在已建的26个雪豹自然保护区基础上,国家公园试点开始从更大空间尺度上对雪豹等野生动物栖息地采取严格保护措施。雪豹栖息地逐渐向好,种群数量有所恢复。时坤说,国家推进退牧还草政策下,草场的情况有所恢复,包括岩羊、北山羊、白唇鹿这些雪豹的猎物种群快速恢复,雪豹种群的生存条件已经大大的改善了。
雪豹“凌蜇”用自己的足迹验证了其广阔栖息地内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成效。根据自然保护联盟(IUCN)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全球野外雪豹种群数量在7446到7996只之间,其中我国的分布占比多达六成以上。时坤认为,未来保护雪豹,必须在科学的视角下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对交配的地方、产仔的地方,包括重要的取食地,要加强管理,由原来的粗放管理到科学管理。我们对整体栖息地有一个把握之后,也需要卫星追踪数据发现雪豹种群的行为细节。”
每日连载专栏
▪ 百年瞬间: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每日教育新闻》编辑综合节选)
2021年1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联合全国广播电台共同推出特别报道《中国共产党百年瞬间》,《每日教育新闻》编辑每期综合节选并连载此专题,感谢关注!
音频:三峡大坝全线建成
1958年 毛泽东乘船视察三峡
2006年5月20日,全长约2308米的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1958年周恩来总理登上三斗坪中堡岛与随行专家共同研究三峡工程坝址优选方案
三峡工程从设想到施行,历经近百年历程。早在1918年,孙中山先生便在《实业计划》一文中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设想,但这一计划一直未能实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三峡工程被重新提上议程。
从1986年到198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确定,由当时的水电部组织412位专家,分成14个专题组,对三峡工程进行了为期两年八个月详细而深入的可行性论证。
1994年12月14日 三峡工程开工典礼
经过缜密研究、充分讨论、反复论证,大多数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是必要的,工程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济上是合理的,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有利。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图
三峡工程凝结了设计者和建设者们无尽的心血,而工程背后,更离不开一百多万移民默默的奉献与支持。十几年间,湖北和重庆20个区市县的127万移民舍小家,顾大家,陆续搬离世世代代居住的家乡,迁往上海、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湖南等地。三峡移民对故土的依依惜别成就了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也成为一段感动中国的难忘记忆。
洪水通过三峡工程泄洪深孔下泄
亲子教育话题
▪ 长大后最吃亏的,往往是这几种孩子(来源:中国教育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整理)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子童年时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点,很大程度上都会贯穿一生,影响到他的个人发展和人生幸福。小时候有这几种特点的孩子,不及时纠正,长大了最容易吃亏——
01 懒惰拖延的孩子
提起孩子最让家长们头疼的毛病,懒惰拖延几乎可以登顶第一: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老躺在床上沙发上玩手机;喊他做点事半天不动,要么就是不情不愿、慢吞吞地做;写起作业来磨磨蹭蹭,难题都空着,懒得动脑筋······韩愈《进学解》中写道:“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古往今来,有所成就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无一不是珍惜时间,勤奋自律地过好每一天;再到一些高考状元、成绩优秀的学霸,也都是自制力强,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
因此,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要注意教育方法,不要让孩子养成懒惰拖延的坏习惯。
避免包办、事无巨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家务活,让他自己做,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尽量远离电子产品、短视频,用其他更有意义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快节奏、高刺激的娱乐,容易破坏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对阅读、学习、锻炼、做家务等活动提不起兴趣,消磨孩子的斗志。先通过适当的规则来约束孩子的行为,让他生活有规律,知道自己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慢慢地,放手让孩子自己安排自己的事情,学会自我管理。
02 霸道自私的孩子
现在很多家庭是六个大人独宠一个孩子,家庭的各项事务,全部以孩子为中心,给孩子特殊待遇,要什么就有什么。当孩子被宠成“小皇帝”、“小公主”,在家里“呼风唤雨”惯了,就容易造成性格上的问题:以自我为中心、霸道、自私,比如抢别人的东西、不愿意分享。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最容易在人际关系上吃亏,很难交到好朋友,将来在职场上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记得曾经教过的一个学生,跟辅导员说宿舍室友都孤立她,了解情况后才发现,这个孩子从小被宠坏了,即便进入大学也改不了个性,处处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为他人着想。
家庭教育中,家长爱孩子要有原则,不合理的需求可以拒绝,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有些要求就是无法被满足,从而打破全能自恋感。还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教孩子分享,给孩子关心、帮助别人的机会,让他学会爱的能力。
03 没有教养的孩子
2019年5月初,在北京的一家书店内,一个男孩在跟外教学习英语,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其他客人都在安静看书,只有他在大声朗读。店员担心打扰到其他客人,上前提醒男孩小声一些。谁知男孩顿时起身,指着店员恶狠狠地说:“你管我!信不信我抽你,我投诉你。”
作家梁晓声曾说:“教养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缺乏教养的孩子,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未来人生的机遇和发展都会受限,甚至会被社会狠狠惩罚。
教养是人的第一张名片。高铁、地铁、电影院、景区里、餐桌上,一个人的所言所行,无不透露出自身的教养。
有教养的人,让人如沐春风,去哪里都受人尊重和欢迎,常有意想不到的好运。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家长教育孩子,不能缺了教养这一课。
04 不会说话的孩子
在老家,一个亲戚家孩子是远近闻名的“不得人爱”,说话难听、语气冲。比如和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一起玩,总是喜欢嘲讽别人“笨得像猪”、“这都不会”;和长辈说话也没大没小,奶奶问他找一件东西,他脱口就是“你眼睛瞎啊,不在这儿吗?”同村的孩子没人喜欢和他玩,长辈亲戚对他的印象也很差,慢慢地,他的性格越来越孤僻、执拗,不上学的时间里,就待在家里看电视。
不会说话的孩子,一张口就输了。情商低、缺乏同理心、不会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常常会把结果搞得很糟。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威廉·艾利奥特曾经说过:“在对一个淑女或绅士的毕生教育中,我认为只有一种智力开发是必要的,那就是精确而优雅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孩子的语言教育,应从小开始,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语气,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教孩子礼貌用语,比如问爸爸妈妈要一个东西时,不能直接用命令的语气“快点给我!”而是“爸爸/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可以帮我拿一下吗?”
孩子生气时,教孩子认识情绪,引导他平静下来再和别人好好对话,不随意对别人发脾气。会表达的孩子,更容易顺利、愉快地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交流的目的,对孩子一生的人际交往、成长发展都大有益处。
05 内心脆弱的孩子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许多家庭对孩子保护得特别好,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委屈,导致孩子没经历过什么事,没受到什么挫折,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等到孩子进入社会,开始面对真正的生活时,就会脆弱得不堪一击。遇到一点困难,有一点负面情绪,就觉得是“天大的事”,思想上难以接受,心理上承受不住。
因此,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常常会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轻易地被困难打倒,不敢前进,有些甚至会走向抑郁、轻生的道路。再爱孩子,也要舍得让他体验挫折感。因为孩子不可能永远待在父母的“羽翼”之下,总有一天他需要见识生活中的风雨。
只有从小经过了锻炼、被正确引导的孩子,内心才会更加自信、强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相信自己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