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精编版(9月24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176期)
周末目录
今日教育头条
▪ 学习强国:每日金句|习近平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我们办教育,就是要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2021年9月13日至14日在陕西榆林考察时的讲话
周末国内要闻(来源:新华社公众号,《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 习近平将以视频方式在2021中关村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 天安门广场“祝福祖国”花篮主体结构吊装完成,花篮容颜初现。
▪ 应急管理部、公安部决定,自2021年9月至2022年6月,联合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打击假冒政府网站制售假冒安全生产证书专项行动。
▪ 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卫—吉安)工程在宁夏中卫正式开工建设,工程全长2090公里,起自宁夏中卫,终点为江西吉安。
▪ 北京市已制定印发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打造2至3个千亿级规模世界级商圈。
周末教育新闻
▪ 教育部将继续完善“双减”配套政策,加大力度查处“一对一”等隐形变异违规校外培训。(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两项考试,重大改革! (来源:新华社公众号,《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9月24日,教育部召开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和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改革工作视频会议,全面动员和部署做好两项考试招生改革工作。
据悉,去年以来,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研究制定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考试招生工作的指导意见》。
▪ 9月23日,教育部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中小学落实“双减”工作和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制度建设有关情况。新学期以来,教育部坚持“减负”“提质”两手抓,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打出政策“组合拳”,不断加强校外培训机构管理。
▪ 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组织开展2021—2025年“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建设内容涵盖校园校舍建设、设施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各地需于11月10日前报送正式规划进行备案。
▪ 青海日报: 第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升拓杯”学生无损检测技能大赛在青海开幕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9月23日上午,由全国路桥职业教育集团、全国交通运输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路桥工程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办,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承办的第四届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升拓杯”学生无损检测技能大赛在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幕。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59所院校,124支代表队的选手参赛。
此次大赛本着“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赛促改”的理念,搭建交通运输类及土木工程类专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展示全国交通运输类及土木工程类专业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检测技能水平。
▪ 视讯青海:青海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公告(《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根据教育部《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和《关于我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点有关事项的通知》(青招委办〔2021〕45号)现将我省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网上报名
(一)网上报名时间为2021年10月5日至10月25日,每天9:00—22:00。网上预报名时间为2021年9月24日至9月27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二)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址:https://yz.chsi.com.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并按教育部、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各报考点及所报考招生单位的要求网上报名。
(三)符合教育部规定的硕士研究生报名条件的以下人员,可按要求选择青海省四个报考点之一进行网上报名:1.在我省省属高校就读的应届本科毕业生;2.户籍在我省的社会考生;3.在我省工作的非青海户籍社会考生。
(四)各报考点按如下规则接受不同类型考生网上报名:1.青海大学(6303):接受青海大学、青海大学昆仑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报考青海大学的其他考生。2.青海师范大学(6304):接受青海师范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报考青海师范大学的其他考生。3.青海民族大学(6305):接受青海民族大学应届本科毕业生和报考青海民族大学的其他考生。4.西宁市教育考试院(6302):接受户籍或工作在我省且报考省外招生单位的社会考生。
(五)“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计划”(简称“少干计划”)报考有关事宜,请随时关注青海省教育厅和我院发布的相关公告(一般在10月初发布)。
周末视频精选
▪ 长云视频:2021年“百年潮 看青海”网络视听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短视频大赛作品系列——《精彩青海》第2集( 《每日教育新闻》编辑节选自长云网)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21年3月由青海省广播电视局组织开展了“百年潮·看青海”网络视听献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短视频大赛,活动旨在网络空间唱响中国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全省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自3月征集作品以来,共收到来自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影视制作机构等报送的193件作品,经过专家组评审,共有30部作品获奖。
《精彩青海》第2集 守护源头(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出品)
周末直播关注
▪ 青海长云网络:三江源直播 —— 高峡出平湖 龙羊聚宝盆
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一座面积达383平方公里的高原湖泊——龙羊湖,因龙羊峡水电站的建成而形成。依托禀赋的河流、峡谷、草原、丹霞、沙漠等独特旅游资源,龙羊峡成为全国唯一的AAAA高原全地貌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同时具有强大的防洪能力,滋养了周边地区的农作物灌溉,水产养殖也非常发达,水库湖泊里养殖的虹鳟鱼十分鲜美。这片“水上银行”的独特资源优势,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龙羊人,村民变渔民,丰收搞发展,过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好日子。
青海近日热点
▪ 视讯青海:央视首个,就在青海!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9月23日,在青海省庆祝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暨青海(河湟)第六届农产品展交会开幕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首个乡村振兴观察点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正式挂牌。
亲子教育话题
▪ 央视网:时代楷模 |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什么?上海这位小学教师27年实践给出标准答案(《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相信大家看完这一段段饱含着无限深情,像是与孩子们交心、聊天一样有来有回的亲切评语,内心都会油然生起感动和敬佩:这位老师的内心深处对孩子饱含着多少爱与尊重,才能化成这样字字深情的话语?
用爱的表达 走进孩子心里
写下这些评语的老师名叫吴蓉瑾,是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她开始这样为孩子们写充满了爱的评语,源自20年前的一次挑战。
2002年,在教职工大会上,时任校长程华提出要在全校挑出一个班级开展情感教育课试点。提议一出,原本安静的会场顿时炸了锅。什么是情感教育?情感教育课又要怎么去开展?想到很多孩子们共情能力弱,又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时只有24岁的年轻班主任吴蓉瑾第一个站起来说:我愿意!
情感教育的第一步应该往哪儿走呢?她与学生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每天把自己想说的话分享在作文里,她还与孩子们约定,这些情感交流的文字叫作“晴雨表”,可长可短,老师不给评分只写评语。
慢慢地,孩子们发现,不管在作文本上写什么内容,全部都能够得到吴老师的回应。孩子们一天天地写,吴蓉瑾一篇篇地回,经常比孩子们写的还要长很多。评语中有细致入微的写作指导,有像亲人一样的关心体贴,更有像朋友一样的心情分享。在有来有往的交流中,孩子们开始吐露自己的真情实感。
用实实在在的爱的行动 为孩子种下爱的种子
一本又一本的晴雨表,记录了太多她与孩子们的情感交流。可是吴蓉瑾很快发现,情感教育课仅仅停留在交流上是远远不够的。
班上有一个叫小鱼的女孩,因为头发上、身上总有一些气味,同学们都不愿意跟她玩儿。观察到同学们对小鱼的嫌弃和冷漠,吴蓉瑾开始反思自己,情感教育这颗爱的种子,必须用实实在在的行动种到孩子们心里。
看着缩在角落里的小鱼,吴蓉瑾决定再上一节特殊的情感教育课。她给小鱼买了很多漂亮的小发夹,给她买好闻的洗发水,还给她梳好多漂亮的小辫子。 从那之后吴蓉瑾多了一个新习惯,她经常会把班上家长出差、家里老人身体又不太好的学生带回家,给他们做饭、补习。
为了每一个孩子,吴蓉瑾拼尽全力,甘之如饴。她的一次次爱的行动,孩子们都看得到,更能亲身体会得到、感受得到,爱,就像一颗颗投进水里的小石子,泛起的涟漪一圈圈变大,一点点投进每个孩子心里,用爱去传递更多的爱!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 把这颗红色的种子种下去
2004年,吴蓉瑾开始担任学校领导职务,她面对的学生也从一个班级,扩大到一个学校1300多人。 怎样让爱的教育深入到每一个孩子,引导们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直到逐步具有家国情怀?
2005年10月,当吴蓉瑾带领学生们来到中共一大会址参观学习时,她发现“认真听的孩子不多,孩子们的眼神是散的!”这让作为校长的吴蓉瑾顿时陷入强烈的担忧中:如果一个中国孩子不能了解中国的历史,甚至对我们中国共产党都不熟识,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情。
那一刻,吴蓉瑾顿然意识到,如果等到初中、高中,孩子基本有价值观、人生观的时候,再去给他们讲这些历史那真的是太晚了,一定要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把这颗红色的种子种下去。
想到这些,她一刻也坐不住了,她要创办一个孩子们都能听懂的红色小讲解员社团。让孩子自己查资料,自己钻到历史中,用孩子自己的语言去讲解。
2006年的暑假,小讲解员们迎来了自己在中共一大会址的第一次单人讲解,回忆起那天的画面,吴蓉瑾说,我非常紧张,但孩子们很从容自信。有一个情景我至今难忘,一位老先生一边拍照一边悄声夸赞着:这样的故事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祖国的江山未来有人!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字 爱!
经常有人对吴蓉瑾感到不解,她为什么可以每天如此不知疲倦、永葆激情地工作着。原来,在吴蓉瑾的背后,也有一个又一个爱的故事。
在她6岁上小学时,父母工作忙、单位远,是陈佩玉老师一直陪伴她到傍晚、到天黑甚至是入夜。老师给予的陪伴让她感受到了极大的爱与温暖。
16岁时,她上了大学,是张晓春老师一大段一大段的评语教会了她鼓励与包容;26岁时,她成为了一名老师,是程华校长手把手地教她学会了细致与尊重。
“曾经被别人点亮,现在要去点亮别人。”当了校长之后,吴蓉瑾经常对老师们说,如果不爱孩子就不要当老师。老师,就要承担起身上的这份责任,就要把这份责任融入到血液里,化作满腔深爱孩子、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情感,陪他们走好人生中最关键的这段路程。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