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4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170期)
本期亮点
今日美图 —— 红色地标系列
▪ 人民日报:收藏!百年党史里的红色地标(《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100年来,从五十几名党员到9500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上海、嘉兴、广州、武汉、莫斯科、延安、北京……历次党代会都在哪里举行?每日一图,探寻我们如何走过万水千山!
本期教育特稿
▪ 《人民日报》整版报道,致敬全国290多万乡村教师(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一批又一批乡村教师坚守岗位,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用情怀抒写担当,用生命践行使命,如点点烛光,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发展注入力量。9月12日,《人民日报》整版报道优秀乡村教师事迹,向全国290多万乡村教师致敬。
《人民日报》记者手记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要想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属于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让每一个孩子充分享受到充满生机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带着梦想飞得更高更远,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290多万乡村教师、103万特岗教师、数十万支教教师坚守在最边远、最艰苦的地区,用爱心和智慧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点亮了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
采访中,我们欣喜于乡村教师生活与工作条件的持续改善。工资待遇不断提高、住房条件持续改善、乡村生活补助全面实施,生活的幸福感更强了;培训交流机会越来越多、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力度越来越大,干事业更有奔头了;建立“特岗计划”、定向培养等机制,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能够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了。
同时,我们也听到了他们的期盼:“学校还缺年轻的音乐、美术老师”“培训怎么再精准一些”;他们仍然面对一些现实困难,“希望发展通道再宽一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相信,随着中央相关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实,努力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数量充足、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队伍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每日教育新闻
▪ 近日,财政部、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通知明确,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8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2000元,全日制研究生每人每年申请贷款额度由不超过12000元提高至不超过16000元。(来源:新华社公众号、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严格规范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学籍和资助管理工作,对招生过程中的违规违法行为、注册“双重学籍”、不及时维护中职学籍和资助系统数据等行为,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国内要闻一览
▪ 习近平回信勉励“高原戍边模范营”全体官兵,忠诚履行好卫国戍边职责,努力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工信部消息,自2010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工业体系最为健全的国家。(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数据显示,今年1至8月,我国国内5G手机出货量1.68亿部,同比增长80%。(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 截至目前,我国5G基站已建成超过100万座,占世界的70%以上,5G终端用户突破4亿。(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水利部13日消息,南水北调东线已完成2020至2021年度调水任务,中线已完成年度调水任务的99.76%。截至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已累计调水467.61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达1.4亿人。(来源:央视新闻、人民日报公众号)
▪ 国家卫健委近日发布通知,辅助用药、抗肿瘤药物等6类药物上榜“重点监控药品目录” 。专家指出,这6类药物在临床中常用,医生、药师应作为用药时关注的重点。(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青海教育特写
▪ 青海日报:预计2023年底完成施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9月10日,西宁市第十二中学、北大街小学南川工业园区分校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底完成施工。
西宁市第十二中学、北大街小学南川工业园区分校建设项目总投资4.27亿元,用地而积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建筑密度27% ,绿化率达到35%。学校设有小学部、初中部,教学规模为60个班,将建成拥有教学楼、综合楼、图书馆、体育馆、文艺中心等标准化高、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为园区发展提供重要的教育资源。
西宁市第十二中学拥有优质的教育团队,北大街小学有100多年历史,两所学校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多项荣誉,培养了众多品学兼优的学子。两所学校落户南川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了园区招商引资环境,优化了西宁市教育资源布局。学校建成后,将满足更多学生上优质学校的需求,为南川工业园区打造宜业、宜居、宜游产业新城注入强劲动力。
▪ 青视矩阵: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来源:《青海新闻联播》,《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以“百年再出发,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主题的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我省启动,活动将持续到9月17号。
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作为全国首家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物资源生命共同体融合展示的博物馆,不仅是自然知识的重要教育阵地,也是省内青少年儿童“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六个各具特色和风格的展厅,生动展示了青藏高原的地质结构、矿产资源、生物结构、生态作用。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青海省自然资源博物馆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以“青藏高原、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对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保护地球、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青海近日热点
▪ 视讯青海:首次!青海又一重大发现(《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记者6日从青海省地质调查院获悉,据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地质专家在青藏高原北部全吉地块,首次发现了白垩纪煌斑岩脉群,可对青藏高原北部中生代晚期的构造演化提供新的证据。
据悉,此前,青藏高原北部白垩纪建造记录稀少。
由王秉璋、陈静、张金明、李积清、白建海团队调查发现,煌斑岩脉群集中分布于全吉地块东部沙柳泉地区,煌斑岩呈脉状产出,脉宽一般在0.5~2.0m,最宽可达5m,长一般在20~100m,最长可达200m。
图为煌斑岩岩貌(左)。 王秉璋 供图
经过分析,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院长王秉璋介绍,首次在全吉地块东部发现早白垩世煌斑岩脉群,煌斑岩密集成群分布在沙柳泉地区,岩石类型有斜闪煌斑岩、云煌斑岩、云母角闪煌斑岩和球颗状云母角闪煌斑岩;煌斑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135~133Ma,确定了青藏高原北部全吉地块早白垩世幔源岩浆活动的存在。
据悉,上述调查为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STEP)资助项目。
图为煌斑岩(上)与石英正长岩(下)接触界线。王秉璋 供图
▪ 视讯青海:青海,试点!(《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青海省开展交旅合发展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称《意见》),正式批复我省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同意我省在交旅融合发展、青海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发展与三江源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保研究等方面开展试点。
试点预期成果:
★青海省将通过3年至5年时间,青海交旅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主要景点慢行系统全覆盖,交通驿站、旅客集散中心等服务设施更加齐备,公共交通旅游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在交旅融合发展路径、机制、制度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海北州”经验。
★通过3年至5年时间,基本打通青海沿黄生态交通运输通道,沿黄交旅融合景观带、沿黄交通运输绿色环保发展带、沿黄交通运输安全高效服务带基本形成,“交通+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交通运输服务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
★通过3年至5年时间,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公路建设标准指南技术和理论研究基本完成。三江源地区公路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建立,在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方面出台一批政策性文件,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成果。
▪ 青海日报:西宁市“四馆”开放试运行啦!(《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9月9日,刚刚落成的西宁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美术馆面向社会公众开放试运行。
西宁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项目位于城北区门源路与小桥大街交会处,毗邻沈那遗址,是一处集公共文化服务、艺术交流、文物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市级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
“四馆”建设项目突出以山为屏的城市生态基底,重视建筑与山体景观的和谐共生。西宁市图书馆打破了“有馆无址”的窘境;西宁市美术馆建起了文创空间,藏毯、牙雕、刺绣等各式艺术作品,让市民在欣赏“阳春白雪”的同时,也能感受非遗民俗的魅力;西宁市文化馆(原西宁市群众艺术馆)过去位于西宁城隍庙旁,这回“乔迁新居”不仅把社火服装道具等体现原汁原味河湟民俗的老物件都搬了来布展陈列,还设计了数字体验厅等互动性极强的展厅。
作为西宁市重点民生实事建设项目,西宁市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交流中心将会给西宁市民的文化生活带来更多的精神享受,提升市民的鉴赏水平和艺术修养,为广大市民提供高品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并且能够促进我市的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为西宁这座城市增添新的文化底蕴。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