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7日】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165期)
本期亮点
今日美图 —— 红色地标系列
▪ 人民日报:收藏!百年党史里的红色地标(《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100年来,从五十几名党员到9500多万党员,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上海、嘉兴、广州、武汉、莫斯科、延安、北京……历次党代会都在哪里举行?每日一图,探寻我们如何走过万水千山!
每日教育新闻
▪ 教育部日前印发《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对培训机构自编的面向中小学生的所有线上与线下、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材料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办法》要求,培训材料内容科学准确,容量、难度适宜,与国家课程相关的内容应符合相应课程标准要求,不得超标超前。(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教育部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秋季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提出进一步加大对校外供餐单位、学校食堂和学校周边食品经营者的监督检查力度和频次,做到全覆盖等要求。(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近日,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学校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从食堂建设、食堂管理、食材安全、营养健康、制止餐饮浪费等九方面从严加强食堂卫生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国内要闻一览
▪ 中央军委晋升上将军衔仪式6日在北京八一大楼隆重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晋升上将军衔的军官颁发命令状。(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9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32届国际航空科学大会致贺信。(来源: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
▪ 9月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21年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论坛致贺信。(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中共中央、国务院6日发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来源:新华社公众号)
青海教育特写
▪ 青视矩阵:青海师范大学 开学第一课 思政先行(《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 青海日报:教育部公示!青海这所高校拟入选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9月3日,教育部官网公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拟入选单位名单》拟确定62家单位为第二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青海师范大学拟入选
▪ 长云教育视点:青海各位家长注意啦!(《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9月1日,中小学生迎来了开学的日子,从“开学第一课” 法治宣传教育课堂开始,青海省各司法机构深入基层,为学生们带去了一堂堂生动的普法课程。相比较往年来说,今年对于校园霸凌等问题的宣传教育也有了进一步加强。
校园霸凌,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学生矛盾,看似孩子们之间的“小打小闹”有可能会因为各方面的放任不管而酿成大祸。从全国大量的“校园霸凌”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一直以来面对孩子遭受校园霸凌,大部分家长在处理方式上存在诸多问题,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也因为家长的应对不及时而遭受到了许多本不该发生的伤害。那么在遇到校园霸凌的时候,除了找老师调解,找对方家长争辩以外,就没有其他解决办法了吗?在青海省法律援助中心记者见到了来自青海磐瑞律师事务所的陈凤菊律师,针对校园霸凌事件,陈律师说家长在特定情况下完全可以进行法律诉讼。
采访中陈凤菊律师告诉记者,一旦孩子在学校遭遇到校园霸凌,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报警,让警方固定证据。如果受害者有住院的情况,出院以后警方会要求做伤情鉴定,轻伤以上除民事赔偿以外对方需要承担刑事责任。构成刑事犯罪的,则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按照刑事案件处理。如果经过伤情鉴定是轻微伤,不构成刑事犯罪,可以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6月1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并于9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包含63条,其中针对校园霸凌,还制定了专项保护。包括成立学生欺凌治理组织、定期调查评估、建立对学生欺凌、性侵害、性骚扰行为的零容忍处理机制和受伤害学生的关爱、帮扶机制等。
青海近日热点
▪ 视讯青海:祝贺!青海小伙获得第5名!(《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9月5日6时30分,青海小伙赵国存身披国家队战袍正式亮相东京残奥会赛场,参加田径跑跳组(马拉松)项目的比赛,并取得第5名的好成绩。这是青海省参加本届东京残奥会的唯一运动员,也是青海省历史上参加残奥会的第二人。
▪ 视讯青海:青海最新重大发现!(《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2021年长江源科考发现索布查叶古冰川遗迹
近日,2021年长江源综合科考队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多彩乡索布查叶科考时,发现一处长江源区古冰川遗址,冰舌从海拔5876米的嘎拉雪山群的山顶延伸至长江一级支流聂恰曲,其间的灰岩地貌被冰川侵蚀成一条长近20千米的冰谷,这是第四纪冰期被冰川长期覆盖留下来的遗迹。
据了解,索布查叶冰谷的形成主要是源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因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并达到临界高度,并形成高原季风,高原季风的形成改变北半球大气环流而形成。索布查叶冰谷遗迹是长江源区最大、最长、最典型的一块。它从海拔5876米的嘎拉雪山巅伸入聂恰曲中,现在随着全球气温的暖湿和间冰期的到来,冰舌逐渐消融。这一典型地貌为探寻长江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也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又增添了一处科普教育基地。
▪ 长云网:西宁首个消防主题文化公园亮相(《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李晓艳)近日,西宁市首个消防主题文化公园正式落成并向市民开放,公园将消防文化与城市园林景观有机融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了解消防文化、学习消防知识。
公园内的10余个消防主题文化景观集消防文化、园林文化于一体,由废弃的消防车轮胎、钢板等构件组成的消防机器人身高6米,通体红色的消防变形金刚“消消”吸引了不少小朋友驻足观看。消防历史长廊由门型长廊立柱组成,上面标注了西宁市消防事业从1929年至今的发展变迁,见证了西宁消防从组建之初,经过历史变革逐步走向“全灾种”“大应急”的历史变革。除此之外,公园内还修建了其他特色消防景观:古代消防马车、望火楼、消防三字经等。 主题公园还设置了具有消防特色的“119”公园长椅供市民休息,在游览之余,坐下来静静感受公园内消防安全文化氛围。
亲子教育话题
▪ 光明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需从源头治理(《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相对于之前以电脑为载体的传统互联网,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有两个典型特征:第一,从成本上,中国大力的电信基础设施投资使得接入互联网的成本降到极低,约束未成年人上网的物质门槛几乎不存在了;第二,从运营上,移动互联网呈现高度资本化特征,仅仅是网络游戏产业,每年就有上千亿元的规模,激励游戏厂商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加用户黏性,吸引未成年人进入。
各类调查表明: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主要内容是网络游戏和短视频,其中游戏沉迷更为突出。即使孩子目前游戏时长尚在正常范围内,家长也普遍陷入焦虑之中,这和网络游戏本身的强致瘾性有关。
针对新时期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基层家校合作是常见方式。学校通过把手机隔离在学校生活之外实现严格管理,然而面对学校以外的空间却鞭长莫及。而由于移动互联网过于便捷、互联网产品易成瘾等特征,家庭也很难完成这种隔离,除非把孩子的课外时间全部填满,或者家长完全监督孩子业余时间,而这种家庭管理模式会造成亲子之间巨大的冲突。
5月,教育部颁发了“五项管理”文件,涉及睡眠、作业、体质、读物、手机。其中,手机管理是核心。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双减”文件,明确指出“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限制性规定,游戏厂商只能在周五、周六、周日和法定节假日每日20时至21时给未成年人提供1个小时的服务,从源头上治理网络游戏沉迷问题。未来国家还要在落实上下功夫,比如说从人脸识别等领域落实监管政策,防止未成年人租借账号或通过其他隐蔽的方式继续沉迷网络游戏。
当然,仅仅通过国家营造良好的外部管控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调动作为管理主体的基层学校的积极性。
第一,以中小学为主体,营造清朗的互联网环境,提高未成年学生及家长的网络素养。针对农村家长网络素养不高的问题,农村中小学尤其要引导家长认识到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放任孩子沉迷手机可能会带来严重危害。家长自身也要做好合理使用互联网的榜样,不能从小就把手机当“保姆”,加速孩子沉迷网络。
第二,以中小学为主体,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提供更多对未成年人有吸引力的集体活动,把素质教育贯穿课前课后、校内校外。基于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建议加大探索和支持力度,形成相对于城市的特色做法,增强可操作性。比如村庄老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可以组织阅读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在村职业农民可以组织中小学生体验现代化的农耕,获得现代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方面的知识;在村庄的老党员可以结合自身经验给中小学生讲讲村庄历史、文化习俗等方面的知识。
每日连载专栏
▪ 百年瞬间: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希望工程”(《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综合节选)
音频:九年制义务教育与“希望工程”
1991年,摄影师解海龙在安徽省金寨县张湾小学拍摄的刻苦学习的苏明娟,成为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人们将她称为“大眼睛女孩”。
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这是我国首次把免费的、义务的教育,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虽然只有18条,但适龄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9年的义务教育从此成为法定义务。1986年7月1日起,九年制义务教育开始在全国推行。
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省金寨县希望小学
九年制义务教育尽管免收学费,但是各种其它费用对于贫困地区的家庭来说,依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关注的正是在此背景下农村儿童失学的问题。
长大后的苏明娟和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上世纪80年代末,我国每年仍有约一百万儿童因家庭贫困失学。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时,一项旨在改变失学儿童命运的“希望工程”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1991年,摄影师解海龙不经意的一次定格,改变了安徽金寨女孩苏明娟的一生,也从此让“希望工程”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苏明娟说,自己那张被称为“大眼睛”的照片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宣传片
(播音:滕晓玲 制图:颛晨 视频制作:鲁海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