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一周精编版(3月第2周)】每日教育新闻综述(总第69期)

来源:长云网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长云原创等新媒体资讯作者: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编辑:鲁海曦发布时间:2021-03-12 查看数0

今日美图

▪ 头图延伸: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出自 《管子· 权修 第三》

阳春三月,万物生华。在这新生的季节,我们的祖国生机勃勃。中国共产党也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今天,我们一起种下祝福树向时代致敬,守初心、齐奋斗、同呼吸、共命运(文字整理:《每日教育新闻综述》)


一周国内要闻

▪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11日下午在人民大会堂闭幕。大会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大会通过关于修改全国人大组织法的决定、关于修改全国人大议事规则的决定,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第73号、第74号主席令予以公布。大会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一周国内教育

▪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年03月12日 16:16 发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国家分数线公布!(《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教育部今天公布《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国家分数线)。根据《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招生单位要在国家分数线基础上,自主确定并公布本单位各专业考生进入复试的要求。

各招生单位要统筹考虑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因校制宜,自主确定复试时间、复试方式和复试办法,确保复试工作安全、科学、公平。

复试前,要采取“两识别”(人脸识别、人证识别)“四比对”(报考库、学籍学历库、人口信息库、诚信档案库数据比对)等措施,加强考生身份审核,严防“替考”。复试中,要采取“一平台”(进行远程复试的招生单位原则上应统一复试平台)“三随机”(随机选定考生次序、随机确定导师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等方式,加强过程监管,严防“作弊”。对已录取的新生,招生单位要在新生入学后3个月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有关要求,进行全面复查。复查不合格的,取消学籍。对于考试招生中的违规违纪行为,不论何时,一经发现即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规定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各招生单位要提前在“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和本单位网站公布接收考生调剂的时间、基本要求、工作程序、调剂复试办法、联系咨询电话等信息。要及时、准确解读招生政策规定和本单位相关工作办法和要求,让考生充分知晓。要畅通考生咨询通道,安排专人受理考生咨询,及时为考生答疑解惑。

“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将于3月20日左右开通。有调剂意愿的考生,可及时登录调剂系统和招生单位网站,查询招生单位调剂相关信息,按要求填报调剂志愿。

▪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来了!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在2021年3月开展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此次宣传教育月活动主题为“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各地和学校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通知要求,各地和学校要紧扣主题、因地制宜,围绕提高爱眼护眼意识、加强近视监测干预、改进学校日常管理、加强手机管理、有效带动家长参与、宣传有益经验做法等六方面活动内容,针对影响视力的重点因素,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方法,利用春季学期开学有针对性地部署本地和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通知强调,各地和学校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感强的爱眼护眼科普宣传。坚持公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宣传教育月名义搭车开展商业性活动。统筹好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力量,合力加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工作。

▪ 哈尔滨发布通知,12日起,网吧、剧院、各类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等可有序恢复营业。(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沈阳小学生申璧函捡到装有26万元现金的布包,和家人一起在寒风中等待失主近一小时,最终在民警帮助下将钱全部归还失主。(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周加海10日表示,针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杀害、性侵、拐卖、虐待等犯罪行为,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严惩,该判处重刑死刑的决不姑息。(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 国家卫健委决定,成立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为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工作提供咨询和专业指导。(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 陕西西安明确,2021年中考所有普通高中须在规定的招生范围招生,严禁违规跨区域招生。(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青海教育特写

青视矩阵:党史学习教育要开好局起好步

3月9日,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宇燕赴西宁市、省国资委调研党史学习教育进展情况,省委常委、西宁市委书记陈瑞峰一同在西宁市调研。

▪ 青视矩阵:省委办公厅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

3月10号,省委办公厅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于丛乐出席会议并讲话。

于丛乐指出,省委办公厅作为党的政治机关、执行机关和省委综合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好党史学习教育,要把学习教育与深研悟透领袖思想结合起来,与把握目标要求结合起来,与服务中心大局结合起来,在学讲话、悟思想、抓落实、谱新篇上走在前作表率。

于丛乐强调,省委办公厅作为省委的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要注重推动成效转化、注重做好服务保障、注重狠抓贯彻落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进一步压实责任、统筹兼顾、务求实效,以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效推动党办事业创新发展。


本期精选特稿

▪ 央视新闻:50次“下团组”,习近平强调这些中国精神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在京闭幕。大会期间,许多政协委员提起习近平去年最后一天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金句”——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时政新闻眼》梳理发现,2013年到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50次“下团组”,多次谈到精神的力量,描绘生动的精神图谱。

01 创新:这些精神 勇往直前

今年是牛年,习近平以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三牛”精神勉励国人。在这当中,拓荒牛精神指的是创新发展、攻坚克难。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会现场(总台记者孙楠、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早在2014年,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就谈到了开荒牛精神,他要求广东勇于先行先试,大胆实践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去年10月,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再提“拓荒牛”,要求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

△深圳莲花山公园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16年两会,习近平首次“下团组”是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他提出,要激发企业家精神。去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许多市场主体面临极大压力。4月,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发扬企业家精神,迎难而上、克难攻坚。在几个月后的企业家座谈会上,总书记为企业家精神作出诠释: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

△在2020年7月21日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上,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荣毅仁被总书记称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之一。(资料图)

02 传承:这些精神 历久弥新

今年3月6日,习近平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说,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句话出自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成为他一生的写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资料图)

2013年3月,习近平在参加西藏代表团审议时,希望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发愤图强,乘势而上。老西藏精神诞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藏和平解放初期,核心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去年8月,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再提“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2020年12月31日,西藏林芝,中铁十一局施工人员庆祝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轨道全线铺通。

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参加江西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了我们党的一个重要传家宝——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他说,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这是江西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2016年2月,总书记曾到神山村考察精准扶贫情况。如今,神山村已成为乡村旅游胜地。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在全党集中开展。今年两会前夕,习近平在动员大会上提到了我们党百年非凡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他说,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当地英雄山上“红旗飘飘”主题雕塑高28米,象征着鄂豫皖苏区28年红旗不倒。2019年9月,总书记曾到这里调研。

03 升华:这些精神 激励人心

只有善于总结过去,才能更好开辟未来。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最新实践中升华和提炼精神力量。

△3月8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代表们听取和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报告。(总台央视记者王哈男拍摄)

今年3月6日,在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习近平提出,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深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和时代楷模,在全社会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2020年,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陈薇委员作了发言。去年她刚刚获得“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始终关注的一件大事。2016年,他在青海代表团强调,脱贫攻坚一定要扭住精准,找对“穷根”,明确靶向。2019年,他在甘肃代表团强调,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精准施策。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班彦村是一个易地扶贫搬迁新村。

今年两会前夕,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他说,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不难看出,总书记这些年在全国两会上针对脱贫攻坚提出的方略、作出的部署,也熔铸进了脱贫攻坚精神。

△去年3月,武汉大学曾对援鄂医疗队发布公开信,邀请他们和家人今年来武大看樱花。

今年3月,武汉大学兑现承诺,特别设立“抗疫医护赏樱绿色通道”,并将于3月13至14日设立抗疫医护赏樱专场。

04 实干:这些精神 久久为功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这9年的50次“下团组”中,习近平提及次数最多的精神之一,是钉钉子精神。2013年,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干部要转变工作作风,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转变工作作风和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2014年,他在安徽代表团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韧劲,善始善终、善作善成。2015年,在吉林代表团,总书记再提钉钉子精神,要求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2020年7月,总书记调研吉林长春长山花园社区,了解社区党建、为民服务工作等情况。这是社区工作人员合影。(总台央视记者赵化拍摄)

2013年2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此后,钉钉子精神在全国两会上被总书记反复提及。

△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闭幕会现场(总台国广记者李晋拍摄)

今年3月7日,总书记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谈到斗争精神。他说,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两天之后,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实干精神。他指出,全军要强化责任担当、弘扬实干精神,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是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1月在首届中国进博会上宣布的重大开放举措之一。2019年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这是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于亮剑、敢于出击的斗争精神,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吃苦耐劳、一往无前的蒙古马精神,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我们党和国家依靠这些精神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这些精神赢得未来。

△2021年3月,《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在首都博物馆拉开帷幕,展出展品约280组件。

2018年3月,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他在发表讲话时说,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人民,有这样伟大的民族,有这样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骄傲。”中国人民将永葆这份骄傲,实现更远大的历史宏愿。


每日教育亲子共读

央视新闻:和孩子一起了解一粒稻米的万年演变! | 涨知识

水稻,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养活了全球约一半的人口。

200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在上山遗址找到了一粒“万年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古至今,稻米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可是你知道稻米从一万年前被先民驯化,到发展至今,都经历了什么吗?

看下面一组漫画,和孩子一起了解一粒米的演变!


一周荧屏亮点

长云 • 说: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将于3月12日六卫视联播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指导,青海省广播电视局、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的大型生态文明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将于3月12日起在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云南卫视、青海卫视首播。《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全方位展示青海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动实践。青海卫视将于3月12日至14日晚19:30播出。作为出品方之一的上海广播电视台,旗下多渠道也将共同推出该纪录片。此片将在3月12日至14日,每晚20:00在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播出;3月15日至17日,每晚22:00黄金时间在东方卫视播出;此外“百视TV” 、看看新闻app也将同步上线播出。

2021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要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头。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

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肩负着为全国生态文明制度积累经验、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示范的使命。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8年初,国家正式公布《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三江源国家公园已顺利完成体制试点任务,通过了国家组织的评估验收,国家即将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

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指示:“生态文明建设对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中国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了国家公园体制。三江源国家公园就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

为了真实呈现、全面展现青海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成果,青海省广播电视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在国家广电总局的指导下,耗时一年多,制作了三集每集50分钟的纪录片《青海·我们的国家公园》。三集设定:第一集《草·海》,聚焦黄河源、祁连山、青海湖,平衡的修复,循环与永恒;第二集《冰·河》聚焦长江源,关于生命的存在,万物生存的权利;第三集《峡·谷》聚焦澜沧江,自然的本真力量,旺盛野性的回归。通过跟随不同身份、不通职业的人的脚步,倾听每一个平凡个体在辽阔天空下的讲述,从科学的、诗意的、纯粹的、朴实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然与人类,去探讨发展与平衡,纯真与永恒。

该纪录片主题突出、视角独到、画面优美,真实再现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生态风貌,揭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的重大意义,从而唤起人们热爱生态、保护生态的自觉意识。纪录片立体展现了青海山河之美、生态之美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对宣传大美青海,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潜力也在生态”的理论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


一周知闻天下

▪ 武汉大学将于3月13日和14日设立抗疫医护赏樱专场,邀请援鄂医疗队及省内抗疫医护人员前来赏樱。(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近日,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狼蛛科马蛛属的蜘蛛网上发现了一种丝蝽,标志着中国增加了一个昆虫新记录科。(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据悉,全世界已知的丝蝽共有9属20种,而中国境内未发现过丝蝽。(图为版纳丝蝽及其寄居蛛网的主人)

▪ 近日,云南德宏盈江首次拍摄到棕颈犀鸟,填补了云南30余年来关于棕颈犀鸟的影像空白。(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近日,浙江杭州萧山机场海关从进境商业快件中查获清代龙袍和明代佛像各1件,价值分别为15万元和3万元。(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此前现场关员在核查时发现,这两批快件被申报为“棉质刺绣女装上衣”和“铜摆件”,申报价值仅为381元和169元。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通过高科技纤维材料编织成可发光和动态显示的全柔性织物显示系统,可让衬衫变为显示屏。这一世界领先成果11日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上发表。(来源: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公众号)

图片

▪ 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在距今2700多年的女性化妆品盒内检出美白类的化妆品残留物。(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图为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的化妆品盒


一周生活提示

▪ 中国教育报:敲黑板!教师资格证可以抵扣个税!自3月1日起,2020年度个人所得税清缴开始,不少网友已经晒出了自己的“退税单”。一个小知识点: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通知》:

纳税人接受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的支出,在取得相关证书的当年,按照3600元定额扣除。你在2020年领取的各种资格证,可能也可以参与退税哦!(《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教育相关信息发布(本栏目每条信息均公示三天)

▪ 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青海省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温馨提示

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3月13日举行。为了确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进行,省教育考试院特别提醒广大考生:

1.准考证打印时间为3月6日-13日,请考生及时登录中国教育考试网(http://ntce.neea.edu.cn)下载打印准考证。

2.考生务必仔细阅读准考证上有关信息,仔细确认考点地址,充分考虑体温检测等因素,合理安排考试期间的出行时间和路线,预留足够赴考时间,以免影响考试。

3.考生进入考点、考场须提供以下材料:本人有效身份证、准考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截图打印件;在有效期内且显示“绿色码:请通行”字样的“信康码”截图打印件;《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考生健康监测申报承诺书》打印件;从境外、非低风险地区、疫情重点地区来青、返青考生,还须提交由省内疾控机构或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7日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的报告(具体要求及表格详见青海省教育考试网发布的《青海省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疫情防控须知》)。以上材料齐全,并且现场体温测量正常(<37.3℃)、无咳嗽等呼吸道异常症状的考生,方可正常参加考试。

4.考生只准携带必要的考试文具进入考场(如:黑色签字笔、铅笔、尺子、橡皮等),不得携带书籍、资料、包等物品,严禁携带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电子设备(如:手机及各类智能电子设备等),如有违反,按照违规舞弊处理。

5.考试当天,考生应准备一次性医用口罩,进入考点、考场时不得因为佩戴口罩影响身份识别。进入考点后,考生须听从考点工作人员安排,配合防疫检测、排查,自觉维护考试秩序。

6.考试期间,自驾车前往考点人数较多,考点附近容易造成大面积交通堵塞,影响考生正常参加考试,建议考生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7.考生应如实申报个人行程及健康信息。对于刻意隐瞒病情或者不如实报告发热史、旅行史和接触史的考生,以及在考试疫情防控中拒不配合的人员,将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传染病防治法》和《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等法律法规予以处理。

8.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成绩将于4月15日公布,考生可登陆报名网站查询。

青海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021年3月10日

▪ 教育部政务新媒体“微言教育”: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推动各地和学校全面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进一步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现就开展2021年春季学期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

二、活动时间

2021年3月。

三、活动内容(一)提高爱眼护眼意识。

各地和学校要坚持常抓不懈,宣传眼健康的重要性和近视的严重危害性。将近视防控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提高中小学生主动保护视力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课堂、校园电视和广播、宣传栏、班会、班团队日等渠道和形式,开展科学用眼护眼健康教育,引导中小学生养成科学规范使用电子产品、常做眼保健操等健康用眼习惯。

(二)加强近视监测干预。

各地和学校要坚持预防为主,宣传近视监测、筛查和干预的重要性,做到对近视的早预防、早发现。学校要严格落实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制度和每学期2次视力监测制度,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视力筛查。引导视力异常的中小学生和幼儿尽快在家长陪护下到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和矫正,对近视进展过快的中小学生进行有效干预,预防发生高度近视。

(三)改进学校日常管理。

各地要督促学校全面自查,改善视觉环境,不达标的要整改。坚持眼保健操制度。每节课间必须让学生出教室活动、远眺。

(四)切实加强手机管理。

各地和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宣传中小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性和加强管理的必要性,确保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家长要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引导孩子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同时做好作业、睡眠、读物、体质等管理,引导中小学生注重保护视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五)有效带动家长参与。

各地和学校要坚持家校协同,通过家长信、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长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切实强化家长在近视防控工作中的责任意识,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知识,尤其重视孩子早期视力保护与健康,改变家长“重治轻防”观念。督促家长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积极开展亲子体育健身主题系列活动。家长要以身作则,陪伴孩子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有意识地控制孩子在家使用电子产品时长。监督并随时纠正孩子不良读写姿势,保障睡眠时间,带动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用眼习惯。

(六)宣传有益经验做法。

各地和学校要坚持综合防控,宣传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增加中小学生户外体育活动,改善教学条件、创造良好视觉环境等对预防近视有益的经验做法。推广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在近视防控中的运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部署。

各地和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和幼儿视力保护工作,针对影响视力的重点因素,采取切实管用的措施办法,利用春季学期开学有针对性地部署本地和学校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

(二)丰富形式。

各地和学校要紧扣主题、因地制宜,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互动感强的爱眼护眼科普宣传。总结宣传相关地区和学校在近视防控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营造全社会关注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良好氛围。

(三)突出公益。

各地和学校要坚持公益,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宣传教育月名义搭车开展商业性活动。

(四)注重实效。

各地要统筹好教育、卫生健康等方面力量,坚持出实招、见实效。学校、医疗卫生机构等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主动参与,切实履行职责,合力加强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工作。

请各地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于2021年4月15日前将活动总结材料和典型经验报送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电子版发送至邮箱476371837@qq.com。

(联系人及电话:樊泽民 赵浩琦 010-66096231)

教育部办公厅

2021年3月3日

一周出行提示

▪ 今年劳动节放假调休为5月1日至5日,共5天,4月25日(星期日)、5月8日(星期六)上班。(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民政部消息,清明节期间,提供现场祭扫服务的地区需采取预约、错峰、限流等措施,减少祭扫现场人员聚集。(来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 中国版“国际旅行健康证明”微信小程序8日正式上线。(来源:央视新闻公众号)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

欢迎广大网友每天关注、阅览[ 三江源 教育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