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帮扶结硕果 十载春秋情意长
2012年,教育部确定天津大学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2017年,教育部增列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对口支援,形成了以天津大学为组长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等“组团式”对口支援青海民族大学,逐步形成了“3+9”的对口支援与合作交流工作大格局。十年来,通过对口支援为青海民族大学的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谱写了一曲东部高校支援西部高校共同发展的时代新篇。
十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在天津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的大力帮助下,获批博士授权单位和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起完备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期间,学校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从10个增加至1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从3个增加至16个,获批“网络工程”等8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等17个省级一流专业,服务地方发展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天津大学党委常委 常务副校长 胡文平:第一个是学科,博士点实现了零的突破,第二方面是关于科研能力(青海民族大学)也承担了大量的项目,比如说联合申请的3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合作的项目的经费达到了2000多万元。
十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64名教师赴援青各高校攻读博士学位,400多人单科进修、短期培训、挂职锻炼,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规模、结构层次、综合实力显著增加,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其中,具有博士学历教师总量达232人,具有省部级及以上专家人才总量达291人。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 副校长 胡百精:中国人民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共同培养人才和学术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单向的对口支援,事实上中国人民大学也在同民大的协同发展当中,反哺我们自己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十年来,青海民族大学科研实力和研究成效大幅度提升。“十三五”期间,学校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省社科规划、省科技计划项目146项,经费达到8647万元。在对口支援高校的帮助支持下,学校获批“青藏高原资源化学与生态环境保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青海省青藏高原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青海传统药物研发联合实验室”。
厦门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 江云宝:我觉得第一个就是提供优秀的学生,去东部高校学习的机会很重要,第二步我们来开展合作研究,我觉得这个是非常有意义的。比方说青海盐湖研究对我们厦门大学也很重要的,因为我们的化学学科是非常强的。
天津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 院长 张欣:我们和青海民大合作,在体育学一级学科的方向里面,我们拓展了高原区域性,我们相继成立了高原体育研究所,还有高原体育学院。
十年来,青海民族大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占地面积扩展至目前的近1500亩,学校建筑面积扩建至目前的56万平方米,智慧教室从零发展到现在的123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增长到近2亿元。为了进一步丰富对口支援的模式内容,拓展合作空间,天津大学等高校还将与青海民族大学共建科研平台。
青海民族大学党委常委 副校长 卓玛:今天在对口支援10周年的工作会议上,我们双碳研究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和高原体育研究所高质量发展研究院,这些平台的成立必将对我校和省内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