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精选】青海教育特写
本期目录
8月
▪ 青海日报: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构建UGS协同育人体系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西宁市城中区教育局与华东师范大学共同构建UGS协同育人体系,8月28日,在南川西路小学、沈家寨学校同时启动该体系下的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
此次教育高质量发展专题培训分为教育管理专场和教育教学专场。以专家讲座、案例引领、问题梳理、经验交流加总结提升等形式进行,城中区教育系统各位管理干部、教学骨干借助专家视角,深入探讨学科高质量教学的要点和策略,联系工作实际树立新理念,拓展新视野,掌握新方法,解决新问题。
▪ 西宁晚报:新学期,全省各高校学子陆续开学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8月26日,青海大学2023级新生报到首日,一辆辆贴有“热烈欢迎2023级新同学”的校车自机场、火车站接上新生驶达学校。记者采访获悉,青海大学在校生已于8月19日、20日报到入学,21日开始正式上课;随着新生(6200余名本科生、170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月26日、27日陆续报名到校,该校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广大师生正以饱满的热情和奋进的姿态走进新学期新学年!
青海民族大学在校生8月27日正式报到入学,2023级新生将于8月28日开始报名入学;8月26日,该校召开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工作布置会,对开学初及学期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2023年秋季学期开学前校园安全大检查,对学院值班室、宿舍、食堂、配电房、锅炉房等重点区域进行逐一检查,杜绝安全隐患。
▪ 西海都市报:西宁大学校园建设拉满“进度条” 确保9月30日如期竣工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8月22日航拍的西宁大学校园。李增平 王宁/摄
倒排工期、增加人手、分级调度……为加快推进省级重点项目——西宁大学校园建设,连日来,中建八局西宁大学校园建设项目部在保证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全力以赴抢抓工期,确保9月30日如期竣工。
8月23日,记者在西宁大学校园建设现场看到,校园内30栋单体建筑中,一标段4栋单体,已完成竣工验收。二标段26栋单体主体结构、二次结构已经完成,外墙保温、机电安装、幕墙、门窗等也进入施工尾声。校园景观设计、绿化等工作也初现成效,四通八达的校园道路,连接校内各个建筑。
整体来看,这所高标准建设的校园已经露出“真容”。在校内人行道铺装工作等施工现场更是热火朝天,铺设工人、保洁工人在各自工位忙碌着。
▪ 青海日报: 《青海土族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入选 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精品课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8月23日,记者从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近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第十三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现场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全国27个省区市、64所院校的近千名学生参加了现场展示和终评。我省申报的《青海土族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从全国近2000个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教师精品课。这是我省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上的首次重大突破,充分彰显了我省在本土民族舞蹈素材挖掘创作上的显著成果。
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是舞蹈类专业院校最高级别的舞蹈展演活动,享有“中国舞蹈奥斯卡”美誉。为充分展示我省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的优秀成果,省文化和旅游厅从今年3月份开始积极组织相关院校筹备,经初评遴选舞蹈作品、教师精品课,择优向文化和旅游部推荐群舞作品2个,教师精品课1项。
此次入选精品课程的《青海土族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以互助传统歌舞安昭作为教材的基本元素,与民族生活、生产、习俗等相联系,是从土族人民的劳作生活,传统婚礼,民俗文化中采集、整理、教学、编创出来的民间舞蹈,填补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土族舞蹈领域的空白。
在我省土族民族民间舞蹈精品课展示现场,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的师生穿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用纽搭、梆梆鼓、擀面杖三种土族舞蹈最典型的道具,展示了土族民族民间舞蹈中的基本脚位和步伐,表演了古老的土族传统歌舞安昭圈舞,女生舞蹈动作优雅、秀气、温柔,男生则粗犷、开朗、大方,师生们的精彩演出充分体现了土族民间舞的文化内涵、动律动势、角色形象和风格特色,受到与会专家和现场观众的一致好评。
▪ 长云网: 青海省“未爱•守心”未成年人观护基地“‘蒲公英’护蕾小屋”授牌成立并举行签约仪式 (《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8月28日,在青海省检察院、省民政厅、省妇联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未爱•守心”未成年人观护基地暨“蒲公英”护蕾小屋在西宁市城中区仓门街街道办事处石坡街社区正式成立。
据了解,该观护基地主要针对检察机关作出附条件不起诉等4类16至18周岁的涉案罪错未成年人进行“1+N”联合帮教救助,为他们提供专业矫治场所和“订单式”观护帮教,通过引入司法社工、心理咨询、青年志愿者等参与观护帮教、教育矫治,帮助他们重拾信心,顺利回归社会,同时为辖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困难妇女提供保护救助。
为提升观护帮教成效,青海省慈善总会、青海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青海省妇女儿童发展服务中心在基地嵌入了“蒲公英”护蕾小屋项目,设立青海省慈善总会社区慈善工作站,注入专项资金、设置救助基金,积极动员以“青姐姐后援团”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涉案罪错未成年人联合帮教救助及社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存在的亲情失落、学习失教、心理失衡及特殊困难等问题上来,着力解决全省妇女儿童的急难愁盼的问题,共同营造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良好氛围。
“未爱•守心”未成年人观护基地、“‘蒲公英’护蕾小屋”的授牌成立,为推动“六大保护”融合发力提供了有效平台。省检察院、省民政厅、省妇联将继续加强与共建单位的协作配合,密切工作联系,持续聚焦重点人群、拓宽受众范围、创新方式方法,高质量打造更多的“‘蒲公英’护蕾小屋”及“未爱•守心”未成年人观护基地,将爱心基金的每一分钱用在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刀刃上,切实为我省涉案罪错未成年人及留守(困境)儿童的生活学习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努力打造社会力量助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品牌样板和标杆项目。
▪ 果洛青少年上海夏令营研学活动圆满结束(来源:果洛在线,《每日教育新闻综述》编辑节选)
8月24日,以“交流交往交融”为主题的果洛青少年上海夏令营研学活动,在上海市援青工作组的大力支持下,在果洛团州委、州少工委的精心组织下圆满结束。
活动旨在“走读上海”中厚植果洛州青少年爱党爱国、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红色基因,激发科学探索、立志立学的兴趣,为争做“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本领、有道德、有品行”的新时代好少年奠定基础,激发沪果两地少先队员“民族团结一家情、童心共筑中国梦”的赤子情怀。
两地少先队员代表以“红领巾共饮一江水、手拉手共筑沪果情”为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互赠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旗和具有两地民族特色的小礼物,互相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仪式结束后,两地少年自由组队,共同完成“甜”心你我DIY 烘焙,在收获友谊中埋下“石榴花”的种子。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团中央旧址、四行仓库、钱学森博物馆等一幕幕定格的历史画面中,孩子们认真聆听革命先辈事迹、追溯红色记忆,感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初心,增进了解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壮大的历史进程,进一步坚定了听党话、感党恩、听党话的思想自觉,立志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领略复旦、同济大学等名校风采中,孩子们切身体会到中国加速度,感受不同领域领跑者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操,为孩子们拓展科学视野、激发创新灵感,提升科学素养筑下名校梦想。
从黄河源头到黄浦江畔,果洛青少年一次跨越3000 公里的祝福。在夜游黄浦时,来自玛多的少先队员成立措将一路带来的黄河源头之水汇入黄浦江中,她说:“汉族和藏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守望相助、水乳交融,震后恢复重建的新校区格外漂亮,感谢祖国大家庭对家乡玛多的无私援助,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
▪ 青海日报: 国内多所高校与青海师范大学再签对口支援和合作共建五年协议
在8月17日召开的第六届对口支援青海师范大学高校联席会议上,北京师范大学等五所对口支援高校和南方科技大学等九所合作共建高校,与青海师范大学再次签订了今后五年对口支援和合作共建协议。
会上,青海师范大学与各对口支援高校及合作共建高校代表交流了2018年以来对口支援和合作共建工作情况,并再次签订2023至2028年对口支援和合作共建协议。各对口支援及合作共建高校表示将深化细化各项任务举措,使协议落地落实,助推青海师范大学发展迈上新台阶。
▪ 西海都市报:环青海湖大学生公路自行车赛第一赛段成绩出炉 四川师范大学吕良虎夺冠
吕良虎(左二)、龚琳琅(左一)、王嘉豪合影留念。
8月16日,第十二届环青海湖大学生公路自行车赛暨第九届环青海湖残疾人公路自行车赛第一赛段的比赛,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拉开序幕。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吕良虎以22分21秒的成绩夺冠。本次比赛的第一赛段为西海镇西海大街会议中心-王洛宾广场(城市绕圈赛),比赛距离17.3公里,整体以起伏路为主,赛段最高海拔3122米,由于赛程较短,开局便不断有选手尝试突围,但都被反超。
经过激烈角逐,最终,来自四川师范大学的吕良虎在冲刺中率先过线,拿下第一赛段的冠军,同时包揽总成绩黄衫与冲刺积分绿衫。亚军和季军分别由来自四川农业大学的龚琳琅和江汉大学的王嘉豪夺得。江汉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单车行-成都高校联队分别获得团体总成绩前三名。
▪ 青海日报: 青海大学生运动员全国赛场显身手
8月14日,记者从青海省体育局了解到,在正在举行的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分别代表西北师范大学参赛的省体工一大队竞走队运动员牛卓玛英吉和代表青海师范大学参赛的季海英、祁勇龙,共夺得2个冠军,2个亚军,1个第四名的优异成绩,创造了我省运动员参加全国大学生田径赛事新的历史。
据了解,第二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由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中国田径协会主办,共有来自全国各地390所高校的4800余名运动员和教练员参赛,参赛高校和人数均创历史新高。本届赛事共设甲组(阳光组)、乙组(高职高专组)、丙组(高水平组)、丁组(超级组)四个组别,我省竞走运动员牛卓玛英吉、季海英、祁勇龙参加了本场比赛水平最高的丁组(超级组)5000米竞走、10000米竞走、20000米竞走三个项目的角逐。赛场上竞走姐妹花激情四射、勇于担当、顽强拼搏,均以绝对优势领先对手,包揽女子丁组5000米竞走冠、亚军以及10000米竞走冠、亚军。其中,牛卓玛英吉以22分11秒08获得女子丁组5000米竞走冠军,以46分27秒35秒获得女子丁组10000米竞走亚军;季海英以45分41秒14获得女子丁组10000米竞走冠军,以22分34秒52获得女子丁组5000米竞走亚军;祁勇龙以1小时33分56秒15获得男子丁组20000米竞走第四名。
▪ 青海日报: 青海大学斩获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一等奖
8月7日,记者从青海大学了解到,在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创新创业类)全国总决赛中,青海大学代表队参赛项目《不再“幽”虑——幽门螺旋杆菌多重抗原分型检测试剂盒》经过多轮答辩,荣获全国一等奖,《包虫病多元化防治体系》荣获全国三等奖。
据了解,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拓宽科学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生命科学学科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自2017年举办以来,因其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对参赛项目要求高,成为生命科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列入《2023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竞赛目录。本届大赛分为科学探究类和创新创业类两个赛道,共计收到参赛作品6117项,经过资格审查、初赛网评和复赛网评,最终共459项作品入围决赛,角逐全国一等奖。
▪ 西海都市报:青海 15条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近日,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关于做好下一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推出7项15条具体举措,助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
就业部门加强实名登记,认真梳理、分类造册。综合运用“大数据+铁脚板”,100%联系实名登记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100%为其提供“1131”就业服务。及时更新信息,确保就业服务不脱节不断线。服务保障更精准。主动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精准对接,通过深入园区企业调研、对接协作援建省市、开展系列招聘活动等方式,广泛收集、集中发布、精准投放岗位资源。困难帮扶更精确。聚焦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和残疾等困难毕业生,分类实施“一人一档”“一生一策”精准帮扶。关注农村毕业生,拓展实践指导、能力提升、岗位指导等服务。
强抓就业见习方面,推进实施“国家百万就业见习岗位募集计划”,鼓励用人单位开发和挖掘适合毕业生的科研类、技术类、管理类和社会服务类岗位,利用各种渠道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强化技能培训。注重将短期培训与中长期培训紧密结合,丰富培训类型,聚集优质资源,加强质量监管。大力支持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机构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培训。强推政策落实。加快“三支一扶”计划招募进度,做好取消毕业生就业报到证相关衔接工作,分类推出政策礼包,简化办事流程,推动政策兑现。
本期 《青海教育特写》 第2023-5期
编辑制作 |鲁海曦
制图制版 |颛晨 赵文竹
技术 |李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