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妇联:搭建非遗舞台 传承“指尖”艺术
几厘米麦秸上精心制成的麦秸画、指缝间穿针引线而成的精美盘扣、小小葫芦上栩栩如生的画作……,这些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非遗作品饱含着非遗手工艺人深刻的精神寄托。近年来,山东省济宁市妇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妇女创业创新、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延续历史文脉,助力乡村振兴。
赛场上练兵,以非遗文化交流带动产品销售
“曲阜楷雕在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作为非遗项目,培养传承人难度大、周期长,也缺少优秀的创意人才。”曲阜楷木雕刻县级非遗传承人宋倩说。像宋倩这样的女性非遗传承人在济宁不在少数,她们技艺精湛,却面临平台少、缺少优秀的文化创意人才等困境。为吸引更多妇女传承手工技能非遗文化,为女性非遗传承人搭建更好的平台,今年,济宁市妇联举办“我是状元”首届“巾帼巧匠”手工技能大赛,并积极推荐优秀的妇女手工艺者参加省妇联举办的“建行杯”山东省首届妇女手工创业创新大赛及“齐鲁最美巾帼手工匠人”活动。
通过搭建大赛平台,以赛促训,促进传统非遗民间手工艺品打开销售市场;举办“巾帼好品”直播带货活动,通过搭建互联网购销平台,拓宽非遗民间手工艺品推广和销售渠道,推动传统技艺在市场中闯出一条新路。
家门口送课,以非遗文化培训带动创业就业
“在自家门口就能学习到这么高水平的盘扣技术,真的很高兴,姐妹们一定认真学习,将这门增收的技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家住济宁市金乡县徐寨村的张艳芬正跟着技艺培训老师学习中华创意盘扣的制作。盘扣文化也被称为一根绳的文化,起源于古人的结绳记事,也赋予了“契约”的诚信含义。济宁市女企业家协会会员、传统盘扣的金乡县非遗传承人魏颜杰通过妇联组织的活动,给周边妇女姐妹提供免费技术培训,带动更多妇女灵活就业。
在微山县也有这样一群90后,她们致力于麦秆画的创新制作,并积极响应妇联号召,带动农村妇女学习麦秆画,用手工技艺促进妇女就业创业。从盘扣到麦秆画,从剪纸到布贴,济宁市妇联联合高校、机关、企业等相关部门,常态化开展非遗传统技艺培训,传承“指尖技艺”,撬动“指尖经济”,引领带动更多妇女参与手工产业,让手工技艺成为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良好渠道,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生活中实践,以非遗文化普及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在曲阜市尼山镇西余村有位剪纸能手吴景芳,在闲暇之余,她会教给村民剪纸方法,手把手演示,并现场给大家展示她创作的一系列的剪纸作品,在吴景芳的指导下,村民们认真审图,精心修剪,创作起来一丝不苟,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剪纸作品就跃然纸上。“俺的剪纸不光村里的姐妹们来学,小孩子也很喜欢,剪了小兔子、小老虎贴在家里窗户、玻璃上,红红火火!”吴景芳笑着对记者说。在吴景芳的带领下,很多村民成为了剪纸能手,不管是谁家要娶新媳妇,还是逢年过节,大家都会展示自己最好的剪纸,装点“美丽庭院”。
这只是济宁市美丽庭院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济宁市妇联立足村落小庭院,引入巾帼巧匠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培训活动,号召妇女及家庭扮靓自家小院,并定期为孩子们提供公益课程,引导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保护文化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我们将探索在有条件的地区打造特色非遗主题“妇女微家”,开展传承非遗技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供妇女创业就业服务、儿童成长教育服务。同时,充分发挥‘联’字优势,发动金融机构为女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从业人员提供各类巾帼贷款服务和金融支持。”济宁市妇联主席李丽说。(李曦 王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