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党旗飘飘耀河湟 续写海东新篇章——中国共产党在海东的辉煌征程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1-07-01 查看数0

4cf3ee1a-762d-48fc-8f1b-b20439dc7aea.tif.jpg

互助彩虹大道 高原美丽县城。海东市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湟水汤汤,百年沧桑;黄河滔滔,浇铸辉煌。中国共产党整整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征程,这100年里,生活在湟水流域、黄河两岸的海东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历经风雨,奋勇前进!

1949年9月,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各县,建立人民政权,从此各族人民站了起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召开,海东人民经历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富起来的奋斗目标。2013年2月撤地设市以来,海东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彻底消除了绝对贫困,迈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过上了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生活。

回顾100年的光辉征程,我们由衷地为祖国有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而骄傲和自豪!

星星之火,燎原河湟

——党领导海东人民翻身解放、建立政权,开辟社会主义道路

海东解放前40多年,是一个由封建军阀、封建地主、宗教寺院上层统治的社会。马步芳的反动统治加上封建地主的剥削,致使海东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少贫雇农在破产的边缘苦苦挣扎。但也在苦难中苦苦追求光明、寻找出路。

1929年青海设立行省。当时,董振堂为孙部91旅炮兵团长,率所部驻扎在乐都大峡。乐都、平安的二三百名青年农民和在校学生参加了董振堂的部队。1931年12月14日,董振堂等率领发动了宁都起义,打响了国民党军队投诚共产党的第一枪。起义成功后,董振堂部被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5军团,其中的这些海东人成为中国工农红军战士,有的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他们随董振堂参加长征,到甘肃会宁与红一军团会师后,组成红军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廓。

红军西路军进入河西走廊后,与青海、宁夏的马家军和胡宗南的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由于红军作战任务、行军路线不断变化,粮食、弹药极度缺乏,气候寒冷,加之数十倍的马家军围追堵截,2.18万红军将士中,8000多人战死,1.3万人被俘,400多人进入新疆。被俘的红军战士中,有600多人被押送到化隆甘都东滩、400多人到循化查汗都斯乡赞卜乎村。循化的红军战士在马家军的监视下砍伐树木、开垦土地、种植粮食、烧砖建磨。虽然环境极其严酷残忍,但他们对党对革命必胜的信念毫不动摇,他们把象征红军的五角星、象征农民的镰刀、象征工人阶级的“工”字,烧铸在清真寺顶砖瓦上,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在海东大地上。

1949年8月26日,随着兰州战役的胜利,国民党马步芳军队土崩瓦解。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随即进军青海,循化、民和、化隆、乐都、互助等县相继解放,建立了党组织和人民政权。至此,揭开了历史的新纪元。

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党领导海东人民踏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征程

各县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之初,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市场凋敝,物价飞涨,老百姓食不果腹,农牧业生产难以为继。马步芳残余势力伺机发动叛乱,反动会道门组织进行破坏活动,妄图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各县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逐步建立了区、乡两级党政组织。1949年9月7日,乐都县成立了青海第一个机关党支部——中共乐都县委机关党支部。1950年2月,互助县双树乡双树社成立了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

迅速开展了剿匪肃特、镇压反革命叛乱等工作,平定了以鲁国佐、韩有福等为首的土匪叛乱,镇压了一批反革命组织,打击了一批土匪、特务、恶霸、地主和反动骨干,取缔了反动会、道、门组织,铲除了黄、赌、毒丑恶现象,颁布并贯彻执行了《婚姻法》,稳定了社会秩序。数次召开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加强了党对人民群众的领导。

进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人民群众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人。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恢复和发展了教育卫生事业。建立了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恢复和发展了手工业生产。开展了抗美援朝运动,发动老百姓为前线战士捐款捐物。兴建了乡村学校,提高了适龄学生入学率。增设了卫生院,提高了医疗技术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纯洁了党员队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了“三大改造”。在对工商业的改造中,互助县组建了互助酒厂,年生产青稞白酒26吨。

召开了党的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了县委、县政府领导,加强了党的领导,初步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为各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1958年的“反右”斗争,使一大批干部、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到批斗。各县经历了探索与失误并存,成就与挫折同在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1961年到1965年,各县县委全面进行纠左纠偏工作。实行了按劳分配的政策,调小了人民公社的规模。贯彻了农业“八字宪法”。制定了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展了“农业学大寨运动”。召开了第四、第五次党代会,加强了党的领导班子和自身建设。通过调整、整顿,农、林、牧、副业生产逐步恢复元气,工商业、教育、卫生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中,互助县松多乡本康沟大队党支部书记吕存姐,带领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取得了骄人成绩。吕存姐也因此当选为九至十一届全国党代会代表、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受到了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文革”后期,各县自上而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整顿。在此期间,各县完成了一批大型工程,兴办了一批中小型企业,青海柴油机厂、青海铸造厂、青海锻造厂等三线建设企业落户乐都,对乐都的工业企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继往开来,不懈奋斗

——党领导海东人民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1978年10月19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海东行政公署。从此,海东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全面落实了生产责任制,把土地经营权下放到农户手中,广泛运用科技知识和新技术,努力发展农牧业生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解决了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实施了互助南门峡2708工程、乐都县南山2708工程等一批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发展商品生产和多种经营,搞活农村商品流通,使一部分农民群众富了起来。支持发展社队企业和乡镇企业,河湟谷地成为青海的“硅铁走廊”。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海东各族人民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继续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实施了乐都县中坝水库、平安县大红岭、互助高寨后山等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鼓励群众进行分散养殖、牛羊育肥,为农村群众增收致富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努力发展蔬菜生产,加强市场建设,兴建了海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大型综合市场。建成了民和北山铁合金厂、循化建筑开发公司等一批先进企业,形成了民和川口、互助威远、循化街子等亿元乡镇,工业经济在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硅铁走廊”等形成规模优势。实施保护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施了109国道经济带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环境。个体私营经济做为一股新生力量走在了全省前列。

党的十六大以后,地委行署带领各族人民紧密结合实际,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努力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兴建河湟新型农业百里长廊、平安高原富硒现代农业示范园。互助马铃薯、乐都长辣椒、循化线辣椒等特色农产品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落实“阳光工程”,促进“拉面经济”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了曹家堡临空经济综合区、乐都装备制造工业园、民和下川口等工业园区。

实施了一批交通、水利、城市建设项目,开通南北两山大通道,改善通行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住房水平,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状况。实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城乡居民的居住水平大幅度提高。承接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发展的带动效应,努力加快县城建设,使之成为生态宜居、和谐美丽的高原小城镇。

砥砺奋进,续写华章

——党领导海东人民奋力夺取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海东建设新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全国人代会期间到青海代表团参加审议,看望青海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每一次审议,每一次考察,都是深切的厚爱和巨大的鼓舞。海东地委进一步深化区情再认识,提出了“三大历史任务”“八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的奋斗目标。2013年2月8日,国务院批准海东撤地设市,中国最年轻的地级市由此诞生。

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着力构建绿色产业新体系。坚持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形成全省农业科技创新区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示范辐射基地,将特色农产品展交会打造成西北乃至全国知名的展会。加快发展壮大工业园区,形成“一区六园”新格局,努力将海东工业园区建设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着力推进城乡发展新进程。进一步优化城乡布局,形成“一核两副三心,两轴三带多点”的城镇化总体布局。将乐都建设成职业教育基地、医疗养老基地、河湟文化展示基地、政治文化中心。将平安建设成商贸物流枢纽、新型产业基地、现代空港城区、海东经济中心。积极支持各县加快县城发展,依托湟水河、黄河流域,集中打造了一批服务性、工业性、旅游性、商贸性集镇。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域铁路、高速公路升级改线,提升交通保障能力。建成了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着力推动社会建设新进步。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全面促进农民工充分就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实现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建立进城农民转型就业政策体系,探索东西部合作外出务工新路子,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办学质量,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稳步提高了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着力完成脱贫攻坚新任务。统筹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特色产业发展、新型城镇化发展,拓展脱贫共建途径,突出产业发展在扶贫开发中的核心地位,努力实施好生态保护脱贫,加强教育、医疗、社保救助脱贫,强化社会兜底扶贫工作力度,2020年,海东市634个贫困村,17.57万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着力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新水平。持之以恒推进“三绿”建设,加快实施南北山绿化工程,加强湟水河、黄河、大通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治理,逐步形成三大流域绿色走廊,构建青海东部生态安全屏障。下大力气治理湟水流域污染问题,实现了一河清水向东流。

着力构建改革开放新高地。大力推进“互联网+”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提升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深入推进西宁、海东协调发展,实现交通联接、产业联动、生态联建、教育联合。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海东建设成为青海对外开放新枢纽。

着力提升党的建设新境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领导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积极稳妥推进党的组织、干部人事、基层组织、纪律监察等制度。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反腐倡廉和廉政文化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发生,做到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如今的海东市,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农民、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大幅度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福祉切实改善,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我们为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而倍感荣幸!祝愿中国共产党青春永驻,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稿指导 中共海东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本报记者 雷欣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