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踏寻红色足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果洛——中国共产党在果洛的辉煌征程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1-07-01 查看数0

1474a974-fc02-45ec-9038-fc83495c3a83.tif.jpg

班玛县组织干部群众在红军沟重走长征路。本报记者 李兴发 摄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踏上果洛这片神秘的土地,在雪域大地播下革命的种子。85年来,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政权,不断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砥砺前行,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果洛。

长征点燃新民主主义革命火种

1936年5月,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作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的战略方针。7月3日至27日,左路纵队三万余名红军指战员先后进入班玛地区,并在子木达沟口的石壁上留下“北上响应全国抗日反蒋斗争!安庆宣”的巨幅标语。红军战士战胜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及马步芳军阀的围追堵截等困难,经历了长征途中最为艰难的行军,与当地藏族同胞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将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带到了这里。班玛地区的老百姓在自身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力所能及地为红军筹粮、救治伤员、充当向导,并收留救治了名叫何世安的红军受伤小战士,为其取名为红加(藏语意为红色的汉族人),将革命的精神火种保留下来,当地藏族同胞为表达对红军的怀念,把留有红军标语的子木达沟称为“红军沟”,红军途经的木桥称为“红军桥”。在果洛人民心中,深深地留下一个全心全意为贫苦大众翻身解放的党的形象,一支热爱老百姓、路不拾遗的军队形象。

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果洛人民翻身做主人

1952年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正式建立中共果洛工作委员会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执行解放果洛的历史使命。7月1日,果洛工委、果洛工作团和骑兵支队的全体同志,携带着粮食、装备等辎重,从省会西宁出发,踏上了光荣而艰苦的征程。工作团克服脚下无路、过河无桥、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人拉马驮,三渡黄河,历经一个多月的艰辛跋涉,到达果洛。8月4日,到达果洛腹地查郎寺附近,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宣告果洛和平解放。工作团全面执行中央“对果洛的解放要采取更加慎重稳进的方针”的政策,召开了果洛首届民族联谊会,宣传党的政策,联络友情,调解纠纷,消除隔阂,为促进团结、安定社会秩序创造条件。经过一年多繁忙而紧张的准备工作,1954年1月1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区政府正式宣告成立,结束了千百年来部落割据的封建制度,果洛走进了各民族团结和睦的祖国大家庭之中,为果洛人民铺就了进步、繁荣、幸福之路,开启了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纪元。一个带有奴隶制残余的封建部落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新社会。

由于封闭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生产力条件,加之连年战火,人民生活极端贫穷,占人口总数90%的牧民只拥有30%的牲畜。1955年4月,甘德、达日、久治、班玛四个县级政权先后建立。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通过革命的办法解决了制度性贫困问题。果洛最底层人民从政治上翻了身,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变化,全区靠流浪讨饭为生的200多户赤贫游民分到了草场,安置了工作,中国共产党从根本制度上保障了最贫苦大众的生存权。

虽然经历“文化大革命”波折,果洛经济社会面貌仍然发生了巨大变化,牧民群众生活普遍有了明显改善。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221万元提高到12755万元,增长105%;农牧民人均收入从1959年社会主义改造时的125元提高到168元,增长34%。工业生产从无到有,初步建立起以农牧产品加工为特色的工业体系。民族贸易得到发展,建立了覆盖城乡的零售贸易网点,粮食、布匹、食盐等群众生产生活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供给。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52年的22.63万元增长到2313.8万元,增长102倍。

建立起从小学到中学到中专的民族教育体系,一大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世代困扰果洛人民的地方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科技、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也有很大进步。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之间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果洛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贯彻正确路线,凝心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新果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为果洛各项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出现了勃勃生机。1980年,中共果洛州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上,提出把全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从思想上、组织上、政策上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

突出重点,厘清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认真落实党在牧区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总结建政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不断探索符合果洛州情的发展战略。1996年1月,在州委八届七次全委会议上,提出“强化牧业基础,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资源开发,发展科教事业,振兴果洛经济”的发展战略。2001年2月,在州委八届八次全委会议上,提出“治理生态环境,强化基础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培育特色经济,发展科教事业,实现兴州富民”发展战略,首次把治理生态环境放在发展战略之首。2005年12月,在州委九届七次全委会议上,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强化畜牧业基础地位和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环境;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优势资源转换力度、改革开放力度,加强党的建设,实施“科教兴州”,强化社会建设。概括为“突出一个重点、强化两个基础、加大三项力度、提供三项保障”发展战略。2011年3月,在州委十届九次全委会议上,确定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为主要路径,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强化基础、统筹城乡、发展特色产业和维护稳定上取得新突破、新成就。

转换体制,农牧区全面发展。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12月,果洛州率先在甘德县部分村社开展大包干生产责任制试点,受到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后陆续在全州范围内推行,农牧区经营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牧民的生产积极性。1997年,作出《关于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的决定》,把坚持立草为业与生态立州战略的有机结合,在草原承包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发展,走具有高原特色果洛特点的草原畜牧业道路。实施防灾基地建设、牧区开发示范工程、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基础设施建设,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逐年增强。“三农”工作实现从农牧业增产到农牧区全面发展的转变。

生态优先,全面推进三江源保护建设。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贯彻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担当起保护三江源“中华水塔”的政治责任。从立草为业的畜牧业发展思路,到建设生态畜牧业;从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到退耕还林还草;放弃矿产、水电等优势资源开发,致力于生态修复和治理。2005年,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先后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和生态公益林奖补机制,长期过载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生产能力和生态效益得到提升。

民生为本,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州六县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并通过国家督导检查验收。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就业和创业并举,发挥民营经济、新兴产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鼓励多渠道充分就业。全州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社会救助、保障房建设等制度不断健全,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弱有所扶。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格萨尔史诗为重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得到挖掘保护,格萨尔文化艺术节推动文化之旅、生态之旅成为绿色发展的靓丽名片。

继往开来,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辉煌

党的十八大以来,果洛州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工作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认识“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确立“169”总体发展思路,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彰显生态担当。深刻反思畜牧业发展、盲目资源开发导致草原退化等教训,以绿色发展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履行好保护果洛生态、构筑国家安全屏障的重大责任,发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制度优势,创新生态管护模式,积极创建全域无垃圾示范州,山水林田湖草沙冰全要素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实施黄河干流拉加镇段及长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黄河干支流10个监测断面水质始终保持Ⅱ类水质,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统筹好保护与发展、保护与民生的辩证关系,坚持走生态路、算绿色账、吃生态饭,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果洛各族群众都享受到了生态保护建设所带来的“绿色福利”。

坚持民生优先,努力增进人民幸福感。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推进水电路网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改造、集中供暖、绿化美化、文体场馆等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相继落地建成,乡村面貌普遍改观,小城镇建设、特色城镇建设成效初显。2016年,果洛机场建成通航;2017年,花久高速、共玉高速建成通车;2018年,大班公路改造等建成使用,公路路网建成体系。2020年,全州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491公里,群众出行更加便利。水电开发、光伏电站建设惠民利民,33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进果洛、110千伏双回路供电及网外三县电网工程建设和农网改造等电力工程,满足城乡用电需求。实施游牧民定居、草原新帐房、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易地搬迁等项目,世代逐水草而居的牧民住进了明亮整洁、温暖舒适的新房。互联网进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电视、手机了解世界、沟通世界。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提升工程,并向幼儿教育和高中教育延伸,率先在全省实现15年免费教育;上海—果洛职业教育联盟成立,以西宁果洛中学为标志的异地办学不断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疗卫生综合体制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有效改善、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升,以包虫病为主的重大地方病、传染病防治攻坚工程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健康线和保障线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实施产业富民,全州六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加快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改革和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培育合作经济,发展生态有机畜牧业,推动生态农牧业向市场化、品牌化纵深发展。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推进高原旅游目的地建设,挖掘扶持唐卡、黑陶等民族工艺旅游产品;发展商品贸易、文化服务、社区养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农牧民实现多渠道增收。按照“中央要求、受援地所需、支援地所能”的原则,总结上海市、国家部委、央企多年对口援建的经验,不断拓展深化对口援建领域,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实施“两不愁三保障”为着力点,高质量精心组织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精神扶贫等扶贫开发项目。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8元,全州4.8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6个贫困县全部退出贫困县序列。

多措并举,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以“法律十进”为抓手,深入开展公民普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深化法治建设。完善寺院“三位一体”管理体系,持续实施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夯实社会稳定的软硬件基础,治理能力不断提升。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情同手足、守望相助的大好局面。2019年,果洛州被国家民委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不断拓展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和范围,推动全州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涌现出一批国家级文明单位、文明乡镇和劳动模范,引领社会新风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果洛从封建部落社会得以脱胎换骨,与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优越性,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强大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21万果洛人民满怀对伟大中国共产党、对伟大中华民族、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一定能肩负起生态报国的历史担当,建设一个更加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果洛。

(中共青海省委党史研究室组稿指导 中共果洛藏族自治州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本报记者 雷欣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