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描绘“国字号”改革壮美画卷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李庆玲编辑:侯桂青发布时间:2021-06-30 查看数0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描绘“国字号”改革壮美画卷

新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青海作为生态文明制度、司法体制、医药卫生体制三大“国字号”改革的试点省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坚持先试先行、迎难而上。无论是在绿色蔓延的三江源头,还是在宜居宜业的湟水河畔,全面深化改革创造的发展奇迹总是令人百感交集。

壮美画卷,始于一笔一画的改革勾勒。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青海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部署的重大改革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各领域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积极构建具有青海特点的改革制度体系,在高原大地上进行了一场气势如虹、势如破竹的生动改革实践。

远程会诊有效解决偏远地区群众看病远、看病难问题。摄影:黄灵燕

生态文明制度改革:保护生态,国之大者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正式启动;2017年7月7日,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正式公布,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19年,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同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青海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以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为使命担当,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大跨越。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作为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在设立之初,不论是在机构设置还是监管执法方面,都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任务繁重,矛盾问题错综复杂,但青海大胆探索发展路径,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

创新管理体制彻底打破“九龙治水”局面,组建“大部门制”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解决执法监管“碎片化”问题,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形成了符合中央要求、青海实际的“四梁八柱”制度体系。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青海的,也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百年大计,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义不容辞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担当。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青海经验。

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青海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生态领域改革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总体方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先后出台。深入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资源有偿使用、生态补偿等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加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领导机制,相继出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等制度,强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国土空间规划等改革加快推进,河湖长制全面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建设迈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开启了系统治理的新时代。

一手抓改革方案出台,一手抓改革举措落地,青海以改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前,用制度体系守护绿水青山,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从“国之大者”出发,强化使命担当,青海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正在绘就徐徐铺开的绿色长卷。

司法体制改革:公平正义之光普照心田

全面深化司法改革,改的是体制机制,破的是利益藩篱,凝聚的是人民对公正的信心、对法治的信仰。

青海作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省份,坚持先试先行、迎难而上,努力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司法体制改革之路,先后形成了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以及90多个配套方案和办法制度,建立起维护公平正义的“四梁八柱”,司法体制改革从“探路先锋”向“蹄疾步稳”大步迈进。

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建立完善办案人员权力清单、司法责任追究办法等配套制度,法官检察官的办案职权和责任进一步明晰。建立一线办案优秀法官、检察官职务晋升通道和与单独职务序列配套的薪酬制度,率先在全国实现职业保障政策全覆盖。实施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省级统一管理体制,科学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法院、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得到有效保障。

……

改革难字当头,更需敢字当先,一项项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闯难关的改革举措在高原大地稳步推进。

为了保护好生态环境,建立三江源生态公益司法保护协作机制,省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作为新一轮机构改革后成立的专司公益诉讼检察的部门,自2019年4月成立以来,立案办理生态环保领域公益诉讼案件1100余件,累计督促修复涉案草原13余公顷、林地1000多公顷,运用低成本、高效益、多样化的生态损害定损索赔机制,节约鉴定费用3亿多元。

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对生态环境的有力守护,凸显了青海在司法改革的公益诉讼工作中不断深化与有关行政机关的协作,探索形成了公益诉讼检察“青海模式”。

针对地区差异大的实际,按照因素法,采用“比例制为主、定额制为辅”的方法确定法官、检察官员额。针对多民族聚居的实际,在司法辅助人员中增加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人员,按照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针对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人才流失严重、办案责任制落实不力等问题,从法检职业特点出发,制定招录办法,按照专业要求统一招录司法辅助人员;针对部分地区法检两院书记员短缺的问题,按照省级统一招录、统一管理、统一保障的要求,启动实施聘用制书记员招录工作。

一项项因地制宜的改革措施,让看得见的公平正义之光照进人民心田。

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试点,从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到合理配置司法职权,从提高司法透明度到加大人权司法保障力度……回望青海司法体制改革历程,每一处每一项,无不诠释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深刻内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康青海,全民共享

没有一项改革是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而医改,更是一道世界性难题。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涉及领域广、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被称为社会政策的“珠穆朗玛峰”。青海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人口居住分散、医护人才少底子薄、高海拔群众健康问题等现实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如何以敢破敢立的攻坚精神将改革进行到底、进行到优,是摆在青海面前的一道民生“必答题”和“加分题”。

作为国家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新一轮医改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把深化医改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难题,强化医学、医疗、医保、医药、医院“五医联动”改革,努力探索欠发达地区深化医改的路子。

今年70岁的西宁市湟源县城关镇居民张煜,曾一度为自己的糖尿病揪着心,但自从有了家庭医生,他再也不担心了。张煜说,“只要我的血糖有波动,家庭医生就能马上知道,他就会给我打电话或者是到家里来看我。”张煜心态的变化,来自当地为“两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配备的监测设备,其能实时上传慢病数据,家庭医生团队也可以实现及时有效的介入干预。

2020年,湟源县实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家庭医生电子化签约全覆盖,为基层医护人员配备家庭医生随访包(含移动平板电脑、蓝牙式血压计、血糖仪、血氧分析仪等)全面采集居民健康数据信息,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疾病自动分级管理,逐渐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良好就医环境。

同时,为提高医疗水平,湟源县人民医院建成了12个省市重点学科,还创建了创伤救治、胸痛、卒中、危重新生儿和危重孕产妇救治等五大中心;湟源县中医院牵头组建中医专科联盟,在深挖自身潜力的同时,盘活北部战区总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等的对口帮扶力量,开展新技术、新项目100多项。

改革的效果是显著的,2018年,湟源县人民医院创建介入室,完成青海省二级医院首例舌癌介入和39例心脏支架植入术,救治了一大批心肌埂塞、心绞痛患者。

医改回应民生、民声点赞医改,这样的正向互动正是深化医药卫生改革的动力与底气。

改革不是“空中楼阁”,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改革成果实现了全民共享。通过多年的接续奋斗,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日趋完善,实现了“八统一”和“九覆盖”,其中城乡居民医保省级统筹、基本医保筹资标准、大病医保、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和商保经办医保服务五项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促进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实施“青南支医”行动、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传承发展中藏医药……每一项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的利益多一点、再多一点。一系列医改组合拳的实施,使青海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医改不会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但把准了民生导向,循序渐进解决各个难题,就能更好守护人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