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前进,朝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牢记嘱托 砥砺奋进】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咸文静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21-07-01 查看数0

红色足迹

2021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藏族牧民索南才让率一家老小热情邀请总书记到家里做客,并献上哈达。习近平走进家中,屋里屋外仔细察看,并同一家人围坐在客厅聊家常。索南才让激动地说,牧民生活好,全靠党的政策好,衷心感谢共产党,衷心感谢总书记。习近平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我们党发展壮大起来不容易,夺取政权不容易,建设新中国不容易。老百姓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各民族谋幸福。

离开索南才让家,村民们看到总书记来了,热情地涌到路边,欢呼着向总书记问好。习近平动情地说,看到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我感到很欣慰。我们要继续奋斗,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中华民族一定能够更加坚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才能长盛不衰。习近平祝福大家“扎西德勒”。

搬迁后的新村街景。摄影:张鹏 咸文静

新村新貌

地处青海湖北岸、刚察县城郊的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平均海拔3300米,是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最大的一个纯牧业村。

2014年,在政府帮助下,果洛藏贡麻村的132户牧民告别了游牧生活,从17公里外的山沟里搬了出来,在县城边上的新村安家落户。2015年底,全村639户村民中139户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前些年村民都是靠放牧为生,收入渠道单一,思想观念保守,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靠天吃饭的想法。”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索南才夫旦告诉记者,精准扶贫开始后,果洛藏贡麻村依托地理优势,逐步发展起了牛羊养殖、生态旅游两大产业。

沿着平整的村道往里走,记者看到一块“刚察县岗日梅朵旅游度假村”的招牌。抬眼望去,远处的山坡上,一间间红色藏式木屋像是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般被一条蜿蜒的木栈道串联起来。

“这是村上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起来的小木屋。去年建成后整体承包出去,每年有5万元的分红。”索南才夫旦说,通过投资建材市场、藏家生态园、江海矿业、藏式小木屋、购置生产母羊、集体草场租赁等方式,2020年,村集体经济总体收益超过36万元。村上用这笔钱为村民缴纳了养老保险、住房保险、传染病保险。

“除了发展村集体产业和落实好扶贫惠农政策,几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电焊、面点、牛羊养殖、挖掘机等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建档立卡户自身素养和专业能力,鼓励他们转变思想,利用掌握的技术创业增收。去年一年,转移劳动力18人,人均增收5000元。”

2017年,果洛藏贡麻村脱贫摘帽。2020年,全村600多户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2313元,建档立卡户人均收入达7678元。

在索南才夫旦眼中,家乡的变化不止收入增加这一条。

“无论是新村还是十几公里外的老家,基础设施都在不断完善。就拿老家来说,以前只能骑马才能到的地方,现在都通了路。最关键的是,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教育方面,最早是动员家长送孩子上学,如今是家长想方设法要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为了在村上营造出重视教育的氛围,前些年开始,村上为成绩优异的学生颁发奖状,奖励学习用品。后来还会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一些奖金。2015年开始,从果洛藏贡麻村走出去的大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去年,就有22名。

“总书记来村里看望我们,大家心里都特别感动。现在,我们对美好生活更加充满信心,我们坚信明天一定会更好。”索南才夫旦激动地说。

说起如今的生活,索南才让笑开了花。

永恒记忆

“没想到!没想到能见到总书记,没想到能跟总书记说说话,没想到总书记能到我们家里来!”回想起8日下午发生的一切,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的村民索南才让连说了三个没想到。

今年51岁的索南才让是地地道道牧民出身。搬到新村之前,一家人生活在17公里外的山沟里。

“当时我们坐在客厅里,总书记像熟悉的朋友一样跟我们说起了家常。他问我以前过得怎么样。我嘴笨,说不清楚,就拿出一张老照片给总书记看。”照片上是两间低矮的土坯房,石头垒起的围墙高低不平,破旧简陋。这是索南才让在草场上的老房子。

可就是这两间土房,索南才让一家也住了十几年。那时,索南才让一家五口的生活全靠8头牛和几百亩草场,虽然没到捉襟见肘的地步,但一年到头,兜里没装过闲钱。

“为了多挣点钱,我帮别人放过牧,就连丈母娘和两个女儿,都去工地上当过小工。”那是2010年左右,在政府的帮扶下,草原上不少牧民家盖起了新房。这让索南才让看到了新的工作机会,于是一家老小全去工地上找活干。男的一天工资45元,女的工资是35元。那一年,索南才让一家的收入破天荒得过了万。

2014年,村上传来搬迁的消息,目的地是县城边上的新村。不少牧民为了方便孩子上学选择搬迁,索南才让也报了名。不过他是觉得搬到县城,“挣钱的机会更多”。

于是,交了东拼西凑来的1.5万元自筹款,冬天,索南才让一家搬进了新村。说是搬家,其实除了一个炉子,能带的只有锅碗瓢盆和几件衣裳。

统一的大门、围墙,平整的院落,安装好的封闭……把从老家带来的东西归置好,索南才让高兴地走路带风。为了省钱,他买来装修材料自己琢磨了好几天,等到简单装修过后,新家一下子变得温馨起来。

转眼到了辞旧迎新的时候。以前过年,家里只是炸些油饼,买点糖果。这回,索南才让特意买了麻花、馓子和点心。新村新貌,一家人换了个过法。

变化才刚刚开始。

2015年底,索南才让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直苦于没有发展资金的索南才让迎来了自己的春天。村里用产业扶贫资金给贫困户买了羊。2017年,他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用于发展养殖业。几年下来,不仅还清了外债,养殖规模也逐步扩大,有了80只羊和20头牛。去年仅出售牛羊就赚了2.5万元。

“总书记问我搬过来后都做些什么,我告诉他,我是草原管护员,一个月工资1200元;女儿是环卫工,月工资2400元;女婿在县里电视台工作,每月收入2700元……”索南才让告诉记者,2020年,靠着牛羊养殖、草原奖补、公益岗位等,他们一家的总收入就超过10万元。

与家庭收入一同变化的是越来越便利的居住环境。相比之前在草原上生活,新村水、电、路都很方便。2019年,索南才让花了1.3万元重新做了封闭,去年还修了水厕。

“总书记来到我们家里,屋里屋外仔细察看。”跟随索南才让的脚步走进屋里,记者看到地上铺着藏式地毯,屋里装着吊顶、贴了墙纸,衣柜、电视机等家具家电齐全。显眼处,摆放着索南才让被镇上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证书。

“没跟总书记说话之前,心里有些紧张,献哈达时手都发抖。可当总书记坐在沙发上跟我聊了几句之后,我就一下子放松了。总书记真是亲切啊!”看着沙发,索南才让一下子回忆起了当时的场景。

“那天总书记问我今后生活上还有什么打算,这两天我也在想这个事儿。”现在,大女儿叶西拉毛和女婿俄赛加在县城有稳定的工作,家里的牛羊由留在老家的小女儿两口子一同管理。索南才让和妻子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照顾几个小外孙。

“村上建起了一个旅游度假村,想要发展乡村旅游。我想开个小卖部,多少补贴点家用。”索南才让说完,笑了起来。他的笑容里有满足,也有希望。

夜已深,多杰才让还在店里整理货品。

奋斗者说

今年39岁的多杰才让出生于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沙柳河镇果洛藏贡麻村一个贫困的家庭。年幼时,为了方便他和妹妹读书,母亲带着他们从村里来到了县城。在县皮革厂找到一份工作后,厂里的仓库就成了这母子三人的家。

“我记得特别清楚,搬到仓库时,除了随身携带的行李,我们家唯一的家当就是一个茶壶。”

2008年,从青海师范大学英文专业毕业后,多杰才让先后在几家外企从事翻译工作。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一个外国朋友在社交软件上展示一件牦牛绒的衣服,很多人看到后非常喜欢。也许是从小在牧区长大的原因,我很敏感地意识到,这种在家乡并没有受到重视的原料,也许很有市场。”于是,多杰才让开始跟朋友联系,得知对方需要大量原料后,他便推荐了家乡的牦牛绒。

一开始,由村干部帮忙从中介绍。2014年,多杰才让索性放弃了月薪8000元的工作,从成都的一家外企辞了职,一门心思回乡创业。

“注册公司后,我的家就成了办公室,妹妹又帮忙找来几张二手的办公桌,这就算起步了。”回家后,多杰才让开始到村里的牧民家中收购原材料。为了帮助牧民增加收入,他的收购价常常高出市场价不少。

第二年,多杰才让在外地购买了一台二手分梳机,又从河北找来一位专业师傅,开始自己做分梳。

“当时县上在创业园给我免费提供了一间100平方米的厂房,我贷了30万元的贷款去收购原料。后来,省、州、县上先后扶持我90万元,我拿去购买了一些设备。”

雪中送炭的帮扶给创业初期的多杰才让打了一剂强心针。厂房和设备逐步到位后,公司快速发展起来,开始给几家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的外企提供原料。一年下来能有50万元左右的利润。

去年疫情发生后,原料出口受到影响。眼看收购的牦牛绒越来越多,多杰才让有了自己加工的念头。

“去年10月份,试着生产了10000条围巾,还加工了一些帽子和鞋子。今年上半年已经销售了三分之二。”多杰才让告诉记者,目前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微信、抖音等平台。虽然转型时间不长,但收益还算不错,预计能比单纯销售原料时翻一番。

从2014年的摸索尝试到如今的小有规模,多杰才让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创业时的初心。

“很多缺少一技之长的牧民在搬到城市后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所以我想在自己发展的同时可以给这些人提供一些就业的平台。”

现在,多杰才让的公司有12名员工,除了一名外地师傅之外,其他人都来自果洛藏贡麻村,不少人是在公司成立之初就跟着他一起打拼。

宗杰今年20多岁。几年前中专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2018年,经人介绍来到公司。除了负责擀毡之外,也跟多杰才让一起跑业务。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

“现在公司在当地算是有些影响力。有的牧民骑着摩托车从几十公里外赶来,把家里的牦牛绒送到我这儿。虽然只有一两公斤,但这说明他们愿意相信我。”

有了产品后,多杰才让在县城开了一家牦牛绒制品文化体验店。除了产品展示外,这个从草原走出来的企业家在店里最醒目的位置写出了他的理想:我们相信利用好当地牦牛绒资源能解决当地牧民的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