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的追随——八旬老党员冯青玉的红色故事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史学习教育在基层】
一生的追随——八旬老党员冯青玉的红色故事
冯青玉老人最大的爱好是读书看报。摄影:于瑞荣
“我一直都感恩党的培养、感谢党的关怀,今天把这笔党费交到组织手上,我也就再没遗憾了……”5月23日,88岁的离休老干部冯青玉将10万元党费上交给党组织后,长长舒了一口气眼含热泪激动地说:“感谢大家帮我完成了一件大事,在建党100周年之际,了却了我此生最大的一桩心愿。”这笔党费的背后,是她与丈夫的约定,也见证着这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对党的深厚感情。
最初的坚守
5月25日,迎着初夏的暖阳,记者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干休所干部的带领下,来到位于西宁市虎台二巷的冯青玉家中,拜访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探寻一名老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随着采访的深入,眼前这位身材瘦小的老人形象越来越高大起来。
冯青玉1934年出生于陕西西安,在那个时局动荡、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里,她的童年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活,父亲带着一家人从陕西一路颠簸来到了青海西宁。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青海省人民医院、循化县、黄南州卫生系统工作,长期扎根基层和牧区,怀着一颗对党至忠至诚的赤子之心,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党是一生的追随”。
1950年,抗美援朝青海服务队在第一军卫校选拔卫生员,当时瘦弱个矮的冯青玉未能入选,为此她还暗自伤心了很久。“司令员说上战场要背伤员,身体素质不过关不能上战场,留在地方一样能治病救人。”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冯青玉记忆犹新,她笑着说,那时候一心想要上朝鲜战场,因为不能上战场闹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脾气,司令员的这句话,让她下定决心在地方干好工作,为国家同样做贡献。
回想起当年的工作经历,老人的眼里始终闪烁着激动的泪光。17岁就开始在地方工作,在省人民医院工作的三年多时间,她做了上千台手术,从未出现过一次失误。
几十年来,无论党组织让冯青玉做什么,她从无二话,“打起背包就出发。”因工作需要,1954年10月,冯青玉从西宁调到了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之后又被调到了黄南州,原本五年就可以回到西宁工作,可老人一待就是一辈子,扎根基层、扎根牧区,为那里的百姓服务,直至离休。
有一次,外科的一名大夫找到她说自己接收了一名阑尾炎患者,隔天就要做手术,人手不太够,希望她能来帮一把。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她,在听完这名大夫对病人的描述后,询问病人是男是女,当对方告诉她是名妇女时,她决定要去重新检查一遍患者情况。果然,在给患者做了详细检查后,冯青玉便确定患者得的不是阑尾炎,而是宫外孕。那名大夫当时不太相信冯青玉仅凭一只听诊器就作出的结论,结果在手术台得到确认后,他对冯青玉的医术更是钦佩有加。术后听着患者家属一遍又一遍的“瓜真切”,冯青玉眼含热泪,进一步意识到医者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精湛的医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她在黄南州医院的工作显得游刃有余,宣传妇科卫生知识的工作自然落到了她的头上。也就是从那时起,她带领宣传小队奔波在各个农牧区。那个年代没有车、路不好,全靠两条腿,她骑过牦牛、骑过马,也夜宿过牧民家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她就露宿草原。群众和同事都说,她是像男人一样的女人。
最美的约定
冯青玉家里有一个纸盒子,里面有1999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庆祝青海解放五十周年荣誉章,青海省政府颁发的护龄30年勋章,妇幼保健工作三十年纪念章,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等。
这些奖章,她从不示人,但却深藏于心。有些奖章因年代久远已不复当年的光亮,但这荣誉之光一直在冯青玉心里熠熠生辉,伴随她的人生轨迹,教育和感动着其他人。
有一次,冯青玉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在西宁大十字附近散步,一名藏族男子一直围着她转来转去,起初她很纳闷,以为穿的衣服或者哪里有什么不适。当这名男子再次走到她面前时,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问道:“您是曼巴吗?”老人点了点头说是,对方一听激动地说:“曼巴,曼巴,我终于找到您了,那年我的老婆难产大出血,就是您救的她,您忘了吗?”冯老这才想起对方是同仁市瓜什则乡的一名患者家属。
在确认老人就是自己找了多年的救命恩人后,藏族男子喜极而泣动情地说:“您退休后我们一直在找您,现在我们家条件好了,我给您宰头牦牛送过来,您住在哪里?”冯老担心直接拒绝会让对方难为情,便撒了个善意的谎言,说自己现在住在外地,最近来探亲了,亲戚家的门牌号不是很清楚。听到此言,对方从上衣口袋掏出一沓钱硬要塞到她手里,几番推辞下,老人谢绝了对方的好意,告诉对方自己是退休干部,也是党员,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最终,对方理解了老人。临别时,冯老买了一些零食送给了这位男子的小孙子。
几十年淡泊的生活,早已让老人把精神富足看得比物质享受更重要,这种信念也影响着她的家人。
“从小母亲就教育我们钱乃身外之物,要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以前在黄南医院工作的时候,每次牧民群众为医药费发愁时,她总是会自掏腰包,垫付医药费。”冯青玉的子女这样对记者说。
其实,早在多年前,冯青玉便和老伴商量,定期存钱,将来作为党费献给党。1998年老伴去世后,老人交纳党费的意愿更加强烈。因为,在冯青玉的心中,党就像亲爱的妈妈,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给妈妈送一份礼物。而这个心愿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种下了。
如今,儿女们的支持,更坚定了冯青玉缴纳党费的想法。今年5月,冯青玉委托其子向组织部门表达愿望,希望在建党100周年之际缴纳一笔党费,完成多年的夙愿。老人说,这是献给党100岁生日最好的礼物。(作者:于瑞荣马芝芬)
【采访手记】最深的情怀
“从17岁开始,是共产党一直在培养我,教育我。现在我88岁了,我的日子好过了,更要念党恩、记党情。”这句话从我们采访开始到结束,老人一直在念叨,似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交代和传承。
谈起往事,冯青玉说得最多的话是:“我没做过什么大事,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和全国的医务工作者一样。”同样,“能用我的一技之长为群众服务,我很快乐。”这句话,也成为冯青玉几十年执着坚守的人生信条。
冯青玉,1981年入党,已有40年党龄,和她共事过的人无不称赞她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她也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
党员,对冯青玉来说不只是一个称呼,更是一种责任。治过病、救过人,流过泪水,更有欢笑。她有铁一样的纪律和优良作风,后来基层卫生保健宣传工作的经历,更让她深刻理解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她一以贯之地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群众办实事不遗余力,为基层卫生健康事业贡献自己毕生精力。
党性,冯青玉深知其内涵,时刻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她关心国内外大事,坚持每天看新闻,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百姓生活,都一一认真记录。在她家的书桌上摆放着《中国共产党历史》《金秋》《青海老干部》以及老同志参考资料等学习资料,一本《中国共产党简明读本》明显看出多次翻阅的痕迹。
36年卫生情、40个春秋跟党走,解放初期她救死扶伤、造福一方,和平年代她献身公益、默默奉献,夕阳岁月她心怀感恩、奉献余热。
在身边人看来,冯青玉很普通、很平凡,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故事,但这些点点滴滴给人的感动和力量却是真切的、真实的,朴实无华的精神之美往往更能感动人影响人。
“冯青玉老人身上展现的是一生坚守的初心,回报的是党的恩情,她从艰苦年代过来,把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在耄耋之年仍然时刻铭记自己的党员身份,献礼建党百年,为我们上了一堂党史学习教育中最现实、最直接的生动党课。”黄南州老干局局长辛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