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会内外】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春天,播种希望。习近平总书记3月7日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这个春日如一盏指路明灯,令人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走好脚下路,不忘来时路。近年来,青海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统筹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高质量发展“变奏曲”正逐步进入高潮乐章。
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创新驱动 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走进春日,天气转暖,站在位于湟源县寺寨乡的青海马铃薯高山试验基地的坡地上极目远望,3月的基地略显寂寥,但在几个月后,这里将形成一片烂漫花海。
9年前,为促使高原农业快速发展,依托省农科院、牧科院和青海大学农牧学院,在全省组建了油菜、马铃薯、蔬菜、饲草等9个特色农牧业产业省级科技创新平台。这里汇聚着一批专业的科研人才,进行马铃薯科研、展示、推广和种植。
“这里培育的洋芋种子质量很高,很少出现薯疫病,每年洋芋产量可以得到极大的提升!”对基地培育的马铃薯,农民们赞不绝口。
全国政协委员王舰作为青海省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首席专家,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感触颇深。“青海依托高原净土,日照充沛、气候冷凉干燥、病虫害少、种质优良,草原农田具有比较优势,是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最佳适宜区,要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这种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关键就在于创新。”王舰说。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近年来,我省从顶层设计绘制科技体制改革蓝图,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治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青海取得科技成果204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48件,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54%,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在全国排名27位。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王舰认为,激活创新活力,人才至关重要。创新的本质是科技推动,关键在人,要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把本土人才作为推动地区发展最基本、最主要、最持久的力量。与此同时,加大投入,激发创新活力为推动一优两高注入新动能。
绿色循环 引领高质量发展新趋势
宝石蓝的天空,翡翠绿的湖水,珍珠白的盐花,水天一色,景色旖旎。这里是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的察尔汗盐湖,也是中国最大盐湖。在这里,镁钾锂等原料直接从卤水中循环提取,对生态环境不带来任何毁坏,而且生产环节充分利用区域太阳能、风能资源,完成一个绿色生态环保的动态循环。
“盐湖资源是青海第一大资源,也是全国战略性资源。我们将深入实施‘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的布局,脚踏实地做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努力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贠红卫说。
在循环经济的思路与模式下,如何变废为宝考验着人们的智慧,放眼全省,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频频出现在高原大地上。
海西州是全省循环经济发展主战场,循环发展,已然成为海西最具潜力、最富含金量的鲜明标签。据全国人大代表孟海介绍,海西州以盐湖资源开发为核心,基本构建起了融合盐湖化工、油气化工、煤炭清洁利用、金属冶炼以及新材料、精细化工、新能源、特色生物多产业横向扩展、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对比十年前实现倍增,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可再生能源比例全面提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向更少消耗、更大产出、更低排放迈进。
孟海表示,下一步,海西州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为依托,加快提升园区产业承载和创新引领能力,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资源循环利用,深入实施“产业强州”战略,继续巩固提升盐湖化工、油气化工和金属冶金等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绿色导向、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的增长点正在蓄势发力。
从荒无人烟的戈壁到信息化的现代工厂,我省清洁能源发展纵览无限“风光”,这让黄河公司工程技术部副主任王伦自豪不已。“我们始终谨记习近平总书记‘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的嘱托,坚持走创新发展道路,在水风光储多能互补,光伏发电系统实时在线监测、一体化集成制造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引领行业发展。目前累计建成光伏电站705万千瓦,形成从多晶硅到电池组件到光伏电站设计、建设、运维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王伦发自肺腑地表示,未来,我们将更加坚定不移推动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星占雄也看到了清洁能源产业的潜能。他认为,发挥清洁能源产业优势,完善供需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链,将极大助力我省经济发展实现新局面。就当前我省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来看,存在着清洁能源定价低、系统消纳能力不足等问题,使清洁能源大省的优势,在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表现并不突出。
“此次两会,我就清洁能源产储供应方面,提交两份提案,希望从机制的完善以及产业链提升上,促进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一优两高’深层次推进。”星占雄说。
摄影:王伟才 李娜 魏雅琪
开放共享 扩宽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初春时节,在刚刚开园的茶卡盐湖景区,晶莹的湖面与远处的雪山相映成趣,在阳光下更显纯洁。近年来,宛如仙境的茶卡盐湖吸引着全国游客的目光。去年国庆期间茶卡盐湖接待游客达14万人次,“天空之镜”,令人向往。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高原净地,这样的青海吸引着无数人。“我是去年夏天去的青海,在那里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阔,这是与城市完全不同的体验。”来自武汉的帅莹说。“十三五”以来,我省文化和旅游累计完成投资870.76亿元。累计接待游客1.9亿人次,旅游收入2100亿元,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年均两位数增长。青海,正张开双臂拥抱全世界的目光。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张永利提出了下一步构想。“将依托青海生态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壮大生态旅游产业,持续提升茶卡盐湖‘天空之镜’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旅游产业规模,推进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宣传推广。‘十四五’期间,西部矿业计划重点打造两至三个有特色的品牌景区,做好生态潜力发掘文章,把潜在的生态价值有效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出‘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文旅品牌能‘增值’。”
除了壮美的自然风光,独特而又丰富的民族文化也让帅莹陶醉。这一点,引起了全国政协委员韩文林的注意,他认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让绿水青山成为造福人民的金山银山,加大文化传承和保护是关键。
“青海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多样且富有内涵,如撒拉风情、土族风情、藏回风情等。我建议,要加大保护力度,以便保留下各民族浓厚的民族风情、风土人情,加大文旅融合力度,推动旅游业提档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韩文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