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脱贫户今年如何喜迎新春
村民们一起聚餐
寒冬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河湟谷地处处呈现出欢快景象,家家户户都在备年货,喜迎新春佳节的到来。春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脱贫户的家中,实地感受脱贫户家中新年新气象。
郭永宽加把劲让日子更红火
今年56岁的郭永宽,曾是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扎巴村六社的贫困户,近年来,在市、镇、村三级帮扶下,郭永宽的家庭经济状况明显改观,成功脱贫。“现在的日子多好过呀!”春节将至,记者走进郭永宽家,听到的是他令人欣慰的心里话,看到的是他们全家笑呵呵的脸庞。
一进门,记者看到郭永宽一家正在打扫卫生,家中宽敞明亮,收拾得干干净净,青海大馍馍、水果、春联等年货已置办齐全。
记者了解到,郭永宽家在2015年被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郭永宽的大女儿刚结束在江西南昌的大学生活,小女儿因患脑神经衰弱,小学毕业后就在家没能继续上学。家中仅靠郭永宽和他的妻子,但妻子因为腰椎间盘突出需要定期去医院检查治疗,家里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自从2015年底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以来,郭永宽通过村委会的帮助确定了发展目标,从产业做起,谋出路,求发展。2016年,产业发展资金拨付到位后,郭永宽马上改建了牛棚,购买了2头西门塔尔牛,为他脱贫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郭永宽的精心照料和辛勤付出,2016年他卖出了一头牛,挣到了5400元,经过自身的努力,有了过硬的养殖技术,2020年,郭永宽通过养牛挣了2.6万元。为了增加收入,郭永宽还向村委会申请,经村“两委”会议决定将郭永宽列入公益性岗位,担任村级护林员,上岗以来,他兢兢业业,按照镇政府护林要求值班值守完成任务。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指引下,郭永宽一家人通过努力摆脱了贫困,实现了靠自己发家致富的愿望,成为贫困户中脱贫致富的典型。
让郭永宽更高兴的是,郭永宽的两个女儿都成了家,这不,过年了,两个女儿回家帮忙置办年货,从郭永宽家丰盛的饭桌上,以及从郭永宽和家人的笑脸上,记者真切地感受到,这个脱贫户的日子过得好起来了。
在享受党委政府如此大的帮扶后,郭永宽一家并没有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而是更加努力勤奋。谈到脱贫,说起过年,郭永宽激动地说:“我们现在的这种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政府给我们如此大的帮助,我们自己还不加倍努力干,不仅会被乡亲们戳脊梁骨,还对不起党和政府的关心。”
说起新一年的愿望,郭永宽说,多亏了好政策,让他找到脱贫的路子,新的一年最大的愿望就是再加把劲争取日子过得更红火。
李来福和妻子正在整理货品
李永伟阳光总在风雨后
西宁市湟中区多巴镇洛尔洞村的李永伟今年53岁,曾经他的家中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沙发、一张床和一间露天的厨房。今年,刚走到李永伟家大门外,记者看到对联已经贴上,红灯笼也高高挂上,还没进门记者就已经感受到了李永伟家的“年味”。走进他家,里面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房子变成了小洋房,单间变成了三室一厅,屋里是崭新的家具。
“快过年了,这几天正在采购年货。牛羊肉已经买好了,就商量买什么样的新衣服、干果等,年货就差不多齐全了。”在李永伟家明亮的客厅里,他兴奋地向记者讲述着家中过年前的准备。
2015年前,李永伟在当地镇上打工,妻子李淑佳则在镇上的工地给人做饭,日子过得虽然不富裕,但也还算平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3月,李永伟打完工回到家时,忽然感觉胃部疼痛难忍,后来经过医院诊断得知他得的是胃癌,这无疑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可是家里还有两个要上学的女儿,光靠妻子的收入根本没有办法支撑下去。就在这个时候,武警青海总队训练基地的战士们走进了他的生活。李永伟被确定为武警青海总队训练基地的定点扶贫对象后,战士们一有空便前往李永伟家中帮忙,得知他的女儿们还在读书,还一起帮忙凑学费。
阳光总在风雨后。现在李永伟的病情有了好转,看病的花费也通过医保报销了。虽然不能再去打工,但是武警青海总队训练基地为李永伟送去了猪崽,他也努力学习养殖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永伟养殖的猪崽全部健康成长,2020年6月,李永伟家里的猪只剩下两头了,其余的统统卖到了镇上的市场。“真的感谢国家、感谢军队,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永伟激动地说,他准备继续养猪,现在有了养殖经验,相信以后日子会更好。
李永伟的两个女儿也非常懂事,用李永伟的话说:“两个女儿很有出息,我为她们骄傲!”2020年,李永伟的大女儿顺利找到了工作,小女儿也凭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青海大学。
“前几年,一到年根儿就发愁,牛羊肉想都不敢想。”李永伟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搬了新家,家里养猪也挣上了票子,今年年夜饭一定要给两个女儿加菜。记者从李永伟的言语中真切感受到脱贫后这家人满满的幸福感。
武警青海总队训练基地的战士给李永伟家送去生活用品
朱永福养殖“养”出脱贫致富路
在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下滩村三社,建档立卡贫困户朱永福拥有两座占地面积达180平方米的标准化猪圈。这里几年前还是一个破旧矮小的猪圈,现如今变成了规模化、干净的猪圈。当初最多只能养两三头猪,现在能养四十多头。而朱永福也成为村里畜牧养殖产业发展的先进模范,起着带头致富的作用。“现在我们有新房住,钱袋子也鼓了起来,日子越过越好,过年也要过得红红火火。”朱永福说。
2015年,朱永福因病导致家庭经济负担加重,经过写申请等一系列程序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政策改造了危房,住上了新房。“这是我们家添置的大电视,现在过春节我们一家人也能围在一起看个春节联欢晚会。”朱永福说。
2017年初,有了国家实施产业帮扶政策,朱永福开始了自己的养猪道路。拿出了自己打工的钱加上亲戚借的钱共3万多元用于盖猪圈,培育母猪8头。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朱永福的小猪出生后死亡率很高,朱永福整晚不睡,守在母猪的旁边。后来通过学习实践,慢慢地,朱永福掌握了一些方法,定期消毒、清理猪圈,定时定量科学喂养。终于,猪开始稳定繁殖生长。朱永福告诉记者:“我的猪能够发展到65头真是多亏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去年卖出小猪40头,1头650元左右;肥猪20头,平均每头1300元以上,一年创收5.2万元以上。今年,由于市场价格低迷,现存栏生猪有24头,母猪6头,预计产仔后可达80头左右。”虽然今年的市场不景气,但朱永福依然做着自己的规划。他开始准备联合其他贫困户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扩建场地,预计养殖规模达到500头。同时,他还计划着流转村里的闲置的土地用来种植饲料,进一步降低成本。猪粪是上好的有机肥,施肥到土地种植饲料和庄稼,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新的一年我还要更加努力,发展自己的产业,让未来的日子越来越好。”朱永福信心满满地说。
记者采访时,朱永福正在忙着准备年货,他向记者说道,以前家里穷,也没有什么盼头,过年也是发愁事。如今我们脱贫了,家里的条件也越来越好了,借的钱都还上了,马上就要过春节了,家里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可以开开心心过个好年,这都要感谢政府的帮助。
李来福别人幸福我快乐
“快吃点,我们昨天刚炸的麻花和油饼,都是用自家的菜籽油、小麦面做的,好吃得很……”2月2日,记者在李来福的家里,感受到了暖暖的情谊。“今年过年不一样了,估计要忙得顾不上过年了,不过看到别人幸幸福福过年,我也跟着快乐!”原来,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李来福如今不仅脱了贫,还在新居里开起了小卖部,整天都在忙生意呢。
回忆起往年春节前的这个时间,李来福还是用了一个“忙”字概括,“不过那时就是瞎忙,穷乐呵。”李来福说,往年这个时候,他要从50公里的山上赶到乐都农贸市场买年货,然后和妻子提着大包小包在车站寻找往山上走的班车,干果烟酒、水果蔬菜、过年新衣裳,无不装满着儿女的期待。“现在不一样了,不光我们住进了乐都城区,我家里也成了年货的‘仓库’,想吃啥货架上拿就是了。”
李来福的老家在乐都区芦花乡十字村车路湾社。上世纪70年代,条件艰苦的李来福和刚进门的妻子鲁兰顺借住在大伯家,一间破旧的土坯房,喝水全靠泉水,左看是山、右看是沟,出门是土路,遇上雨雪天基本都是卷起裤子走。“后来条件稍微变好后,就自己盖了一间土坯房,有了孩子以后就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妻子留在家里种地、喂鸡。”回忆住在山上的日子时,李来福泪眼汪汪地说,那时候他要承担一家4口的生活重担,尤其是儿子、女儿上高中后感觉压力更大,单靠种庄稼根本养活不了一家人,好在被纳为低保户,又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减轻了不少压力。然而,要想彻底摆脱贫困,还需要自己努力,于是在亲戚的介绍下,李来福常年奔波在乐都、西宁、互助等建筑工地,从一个单纯的小工“升级”成瓦工,这一干就是30多年。“记得2002年3月份,我在一个建筑工地打工时,忙得两年都没有回过家,当时女儿在上初中,儿子在上小学,那两年是我们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李来福说。
为彻底根治“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十三五”期间,乐都区启动并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和东部干旱山区整乡整村搬迁试点各项建设任务,共建成“梦圆居”、七里店安置区等11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搬迁16个乡镇涉及160个村7466户2499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84户8161人,从根本上改善了搬迁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七里店安置区是全省最大的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全区功能最为完善的新型小区,成为全省易地搬迁的样板,房屋室内简单装修,精准扶贫户每户交一万便可拎包入住。李来福家就是搬迁到这里的其中一户。
对李来福来说,刚搬下山时的一幕至今仍历历在目。2020年1月14日,山上下起了大雪,路上的积雪就要没过膝盖,李来福看向身旁的妻子,然后坚定地说:“即便老天下刀子,今天说啥也要搬到新家去。”原来,李来福早就盘算好了,一定要赶在春节前搬迁,在新房里好好过个年。就这样,李来福开着家里的手扶拖拉机,顶风冒雪,一路颠簸地开到了七里店安置区。
从山上搬下来的李来福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等着过完年出去打工。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外出务工是不可能的事了。挨过了三月份,李来福在家里彻底坐不住了,在邻居们的建议下,他决定利用自己一楼的新家开个小卖部。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乡上的领导时,得到了肯定和鼓励。没有启动资金就去借,没有经商经验就去学。2020年5月28日,“来福商店”的招牌终于立在了七里店安置区南区9号楼4单元412室的门口。当天,李来福和妻子鲁兰顺忙着整理刚送来的货品,货架上摆放了烟酒饮料、酱醋油盐等,但稀稀拉拉的并不多。“虽然东借西凑把这个店开起来了,但还是担心亏本,所以少进点货先试着经营吧!”李来福边整理边给妻子念叨。
“几个月下来生意还不错,让我也有了信心。”如今,李来福入住安置小区后,彻底解决了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基本摆脱了靠天吃饭的状况,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乡政府的支持下,我开的这个商店,不仅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他人,我这幸福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李来福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