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海两会】 大通:砥砺前行描绘高质量发展蓝图
只有俯下身实干,才能切实收获硕果。“十三五”期间,大通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抓实干、砥砺前行,形成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发展态势,在北川大地上谱写出了高质量建设幸福大通的锦绣篇章。
党建先行筑牢意识底线
五年来,大通县始终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认真履行基层党建、党风廉政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链条环环相扣、层层延伸。
基层党建稳步推进。通过开展“三评三问三核实”的方式,着力考准考实干部政治素质。坚持“党性教育+专业培训”模式,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用好“1个平台+2个渠道”,加大引才用才力度。全力推行“三会一课”报备联审观察制、发展党员预警制,创新开展“115+N”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反腐倡廉提质增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着力构建明责、履责、督责、问责“四责协同”机制,促进“两个责任”全面覆盖、层层落实,连续五年市对县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考核获得优秀。有序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组建监察委员会,实现纪检监察全覆盖。聚焦监督主责主业,一体构建纪律、监察、派驻、巡察“四个监督”全覆盖体系。
意识形态向上向好。2017年,大通县“百姓话廊”被中央宣传部办公厅授予“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形成了对外宣传有声有色的良好舆论氛围,先后在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累计刊发稿件2293篇。作为中宣部重点联系推动的全国59家县级融媒体建设地区之一,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并投入运行,成为青海省首批建成的县级融媒体中心,顺利承办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现场观摩会,先后接待120批次2931人前来参观。同时,2018年大通县成为西宁市首个“文明信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2019年底全部实现挂牌运行。
经济向好构建发展蓝图
五年来,大通县紧抓发展第一要务,致力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强领导、夯责任、抓落实,始终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有效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主要指标好于预期,经济保持健康平稳发展。
【成绩回顾】
◆经济发展运行平稳。2018年、2019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四年年均增长5.4%;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四年年均增长14.5%,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5年的20.51亿元提升到2019年的30.07亿元,四年年均增长10%;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42.6%提升到2019年末的46.06%;旅游综合收入从2015年的5.6亿元增加到2019年末的13.34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4.12%,高于规划预期目标4.12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持续推进。截至2019年全县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4.7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6%,2017年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截至2019年,科技进步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3%,2017年已提前实现规划目标。
◆产业融合更富活力。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北川铝镁合金高新材料产业园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十三五”期间,大通县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79个,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5%,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174家,实现农业总产值38.7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78元。
攻坚克难收获喜人硕果
五年来,大通县致力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三大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脱贫成效持续巩固。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突破性进展,全面完成116个贫困村退出、7913户28199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攻坚任务,顺利“摘帽”。
▲污染防治成效显著。2016-2019年共投入资金13.93亿元,全面落实草原、林地、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支持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水污染防治、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等重点生态工程;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地表水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土壤环境保持良好。2016年以来实施国土绿化三年提速行动等89项生态保护项目,城乡生态宜居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强化。
▲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明显。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加大不良贷款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率在可控范围。强化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有序化解存量债务,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协调发展保障民生幸福
民生的改变,映射在老百姓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体现在群众的一颦一笑中。“十三五”期间,大通县致力于协调融合发展,抓项目、夯基础、强管理,扩大有效投资,城乡建设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4725元提升到2019年末的21369元;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步控制在2.5%以下。积极争取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等重大项目43项,落实各类专项资金27亿元。建成高原美丽乡村192个,完成黑林河防洪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等项目,全县村道硬化覆盖率达100%,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数据说话】
▲民生保障不断提升。2016-2019年共实施危旧房改造9540户。城乡低保、特困供养继续提标,全面实现基本医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在8个社区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设立“幸福食堂”,投入资金8963万元建设城镇、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149个。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2016年率先组建市、县、乡、村四级紧密型一体化医疗联合体。实现教育经费“三个稳定增长”,总投资60913万元实施教育建设项目183项,累计投入教育装备资金5014万元。实现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覆盖。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稳步提升,全县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平均增长率高于20%。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十三五”期间,大通县将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力、破障碍、优环境作为发展的突破口,扭住关键领域,体制机制凸显新优势,累计谋划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四级医联体改革、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等各项重点改革举措165项。西宁综合保税区获国务院批复。四级医联体改革受到国务院肯定并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称号”,不断推进融媒体中心建设、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改革走在了省市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