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聚焦青海两会】 走实走稳四种经济形态发展新路径

来源:西宁晚报作者:啸宇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1-01-29 查看数0

绿草生机盎然、鲜花姹紫嫣红、湖水清澈见底、荷花暗香浮动……昔日的危岩体地质灾害区早已变身为美丽的生态公园,成了老百姓的“绿色银行”……

在越来越多的青山绿水间,青海的广大老百姓尽情享受着生态经济带来的福祉。

青海做好生态经济文章、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同时,积极培育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

产业是经济的脊梁,没有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强调,要把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作为现实路径,建设具有青海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疏通新旧动能转换的通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以现代产业布局来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现代产业体系来构筑未来发展优势,走实走稳生态、循环、数字、平台“四种经济形态”发展新路径。

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将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好,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培育壮大生态经济

让百姓享受更多生态红利

2020年5月9日0时至8月16日24时,“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在三江源16个县和1个镇实施,这是全省清洁能源供电再一次创新实践,也是更贴近民生的一次“绿电”行动,这既是对3年“绿电行动”内涵的拓展,更是对新时代智慧能源发展的不懈追求。

从绿电7日到百日,近几年来,青海清洁能源供电实践不仅仅延长着时间,扩展着空间,在这段旅程背后,更是发展理念的更迭、产业技术的创新、体制机制的完善,生态经济发展的进步。

清洁能源发展上所取得的成就,只是青海省生态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大美青海,犹如画境。绿水青山,是青海不容染尘的底色。

绿水青山不仅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而且也是自然资本。我省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为目标,推动生态与农业、工业、文旅、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稳妥有序推进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工作,构建保障群众稳定收益的长效机制。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环境成为未来生态经济增长的资源。

一路行走,高原大地处处展现生态经济的勃勃生机。

向外走,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青电入豫”工程已经拉开序幕,青海清洁电力将直送中原……

向内看,我省坚持持续推进林草产业优化升级,特色经济林扩容提质,种植面积已达25.4万公顷,其中有机枸杞1.2万公顷,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

此外,我省通过加快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不断提升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等,着力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产品生产基地。

青海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青海人民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新时期青海担当战略任务发展的潜力空间。坚持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就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青海的禀赋和支撑挖掘好,打造生态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绿色发展,推动绿色转型,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文明福祉”。

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坚持和壮大生态经济,需要各地区各部门根据各地地域特点,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富有区域特色的生态经济发展路子,以此壮大我省生态经济发展体量,为我省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培育壮大生态经济,青海有禀赋、有支撑”……蔚蓝的天空、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依山傍水的美丽乡村画面离我们越来越近,生态经济之花将绽放得更加灿烂。

持续推进循环经济

让优势资源真正循环起来

青海之西,昆仑山下,盐田如块块碧玉。从用原始工具土法熬制到全自动化的水采船,我省走出了一条提质增效、循环发展的新路子。目前,我省钾肥产业无论是技术工艺水平还是生产规模,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相关产业链条正在加快延伸,盐湖产业显示出无限的发展潜力。

青海是全国重要矿产资源接续地,盐湖资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直以来,由于我省地处祖国内陆,工业产品的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而在价格上缺乏竞争优势。因此,我省通过产业集聚发展,以循环经济模式延长产业链,一方面实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一方面补短板、强弱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应运而生。柴达木盆地矿产资源丰富,生态地位独特,在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作为我省工业发展的重要阵地,2019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95亿元、650亿元、140亿元,三大园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产业链清晰、融合集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已经初见雏形。

在西宁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园区内,亚洲硅业和中利光纤之间,就建立起了一个“微循环”。中利光纤利用亚洲硅业技术突破后提纯的超高纯四氯化硅为主要原材料生产光纤预制棒和光纤拉丝,成为全球首例多晶硅厂和光纤厂循环经济合作项目,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和借鉴意义。

在“微循环”上,还构建形成了黄河新能源—阳光能源多晶硅料、亚洲硅业—青海拓日多晶硅等上下游循环供给与循环发展模式……

据悉,近年来,我省加快重点地区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努力构建涵盖农业、工业、服务业及企业、园区、社会的多层次全方位循环型经济体系,循环工业增加值占比达到60%,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三大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74%,构建起5个千亿元级产业基地、10个循环产业集群和12条循环产业链,建成全国最大的钾肥和纯碱生产基地。盐湖提锂、光伏逆变器等技术国内领先,建成碳酸锂产能3.8万吨,高纯电子级多晶硅填补国内生产空白,形成了由多晶硅、单晶硅到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

“把青海的传统和基础提升好,拓展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产业链清晰、融合集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循环化产业格局在青海已日益壮大。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

乘“云”而上,聚“数”而为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青海,发展数字经济既有比较优势,也有现实需要。

在海南州创客孵化园里,藏族牧民群众可以轻松地使用各类互联网软件,通过完备的汉藏双语数字系统,与全国各地的消费者直接沟通,互联网让语言沟通不再成为障碍。

去年5月份,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数据中心正式上线。产业园三期全部建成后,园区大数据中心的机架总规模将达到10万架,可容纳133万台标准服务器,这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园,投运后无疑将有效促进青海新能源和大数据产业融合发展。

“利用5G下载电影,几秒钟就可以下载完成,看片真爽!”

去年抢抓列入全国首批5G试点城市机遇,西宁市加快推进5G商用网络部署,累计建成5G基站1250个,5G用户达7.1万户。

西宁市把数字经济作为实现生态脆弱、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途径,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数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效应逐步释放。

据悉,近年来,我省大数据应用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我省以数字经济助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数字青海”建设,构建以西宁市为核心,海东市、海西州、海南州特色发展的大数据产业“一核三辅”发展布局,相继建成青藏高原大数据中心、柴达木数据灾备中心、三江源大数据中心等一批大数据项目。高原能效测试实验室落户青海,全省移动和固定互联网宽带用户分别达到573.57万户、174.54万户,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全覆盖……

2020年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之年,从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获批到西北地区首个域名根服务器(L根镜像服务器)上线运行,再到加快建设大数据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大数据产业基地和数据资源聚集服务中心等,数字经济成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新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着力发展数字经济青海有条件、有优势”……数字经济在创造新的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创新模式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及其相关的商业和创新模式。我省将抓住国家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利机遇,充分发挥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的比较优势,利用气候、区位、能源优势,推进实施“新能源+大数据”战略,不断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大数据与经济转型、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快建设“云上青海”,让数字经济成为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新手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新途径。

协调共建平台经济

让平台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

“四种经济形态”是青海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发展平台经济是我省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建设“五个示范省”,以“四种经济形态”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适应疫情应对形势,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具体实践。

去年,我省首个综合保税区—西宁综合保税区开工建设。西宁综合保税区项目的开工建设,是省委省政府、西宁市委市政府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宁市将努力把西宁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扩大开放新高地、产业转型新载体、区域发展新引擎、制度创新新平台。

不只西宁综合保税区,“十三五”期间,我省开放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建成运营,西宁综合保税区和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的获批建设,结束了我省没有高层次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历史,同时,我省还开了10条国际(地区)航线,创办了国内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博览会,开行铁海联运班列和中欧班列,“青洽会”、西宁市“城洽会”等成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平台……

平台经济类型丰富,如电商平台经济、社交媒体平台经济、搜索引擎平台经济、金融互联网平台经济、交通出行平台经济、物流平台经济等。平台经济作为新经济的一种重要形态,必定会为传统经济注入新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领社会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协调共建平台经济,青海有机遇、有空间!推进青海自贸试验区申报,力争西宁综合保税区早日验收封关,引进一批省内外加工及配套企业入驻,加快西宁和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全面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培育盐湖化工、新材料省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新增若干进口商品直销平台,推进我省与沿海内地省份合作,推动青海特色资源和名优产品走出去、创效益,有效带动经济转型发展……据悉,我省将加快推动平台经济升级加力、做大做强,深入挖掘青海优势资源和名优特产品,全力打造高端品牌,积极抢占国内外市场,优化平台运营,建强在线交易、线下交割、物流配送、食源追溯、仓储、冷链、保鲜等硬件设施,严把产品质量关,加强与国家级交易平台、国内知名网络平台的合作,搭上互联互通的快车,积极打造名优平台,努力创出青海特色,把青海的机遇和空间利用好,闯出合作共赢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