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青海两会】令人振奋,一优两高收获满满
是什么激励着全省600多万各族儿女迎难而上、锐意进取?
是什么让我们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是什么让伴随青海工业几十年的传统产业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又是什么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就医,让老人吃上了“幸福餐”,让农村居民拥有了新生活,让全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
翻阅时光的画卷,我们感同身受:青海的变化历历在目,一个个绚丽的发展成果令人振奋!
“十三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亲手描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宏伟蓝图,给青海各族儿女鼓舞和鞭策、信心和力量。全省上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把握结构转型、动能转换新形势,从容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类风险挑战,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面向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一优两高”战略部署,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的生动实践,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关键词给出了我们答案——
“一优两高”成为指导青海发展的蓝图和底气。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将这片高原大地打造成了自然环境天蓝水绿,百姓安居乐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美丽画卷。
高质量发展
有“温度”有“质感”
海南藏族自治州一位牧民尝试在网上售卖牛羊肉,引起了四川一家公司的注意,这家公司在看过寄去的样品之后,觉得牛羊肉品质特别好,决定从牧民手里订购300万元的牛羊肉。但是双方在具体沟通时,牧民却犯了难。“因为那位牧民的汉语不是很流利,怕自己的汉语水平不好而错失了这么大的订单。”青海洛藏数码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兼董事长洛藏说。
如今,海南州完备的汉藏双语数字系统,让语言沟通不再存在障碍。“两人随后在视频里沟通很顺畅,订单最终成交。”洛藏说,这就是互联网发展给牧民生活带来的真实改变。
这是数字经济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缩影,是以“四种经济形态”引领结构转型,培育壮大新业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实践。
时间再次回到2020年伊始。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面对严峻挑战,青海紧抓疫情防控不松劲,紧盯全年目标不动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省经济经受住了疫情的冲击。
绝不能因为疫情干扰就对全年目标打折扣。一大批重点项目、规上工业企业复工的号角吹响,一条条口罩生产线开始生产,一批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复工,城市恢复热闹、田间地头种上新苗,复工企业机声轰轰。
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2020年3月,我省以70.62%的复工复产指数位列第一,高出全国平均数13.2个百分点。
这就是青海用实际行动印证了什么是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理念
植根在每个青海人心中
要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就要在青山绿水间谋求发展。
湟源县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边寿基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他深知推动草牧业发展不仅对草原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通过人工种草带动草食畜牧业提档升级,还能帮助农牧民实现增收致富,绿色发展之路势在必行。
据介绍,湟源县日月乡哈城村海拔3160米,是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区,过去,由于农牧民进城务工导致很多地沦为撂荒地。与此同时,养畜户需要从别的地方购买小麦秸秆饲养家畜,不仅饲养成本提高,小麦秸秆的营养含量也比较低。为了把这些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边寿基组织村民成立了哈拉库图生态畜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上联企业,下联种植户。
“220户农牧民以土地入股加入合作社,整合土地4000余亩。进城务工的农牧户可以将土地‘托管’给合作社,领取分红。”边寿基告诉记者,合作社利用整合的土地种植黑麦、燕麦等牧草,在满足自己养畜之余,每年还有200多吨外销。
哈城村的村民通过种草,扩大了养殖规模,转变了种植模式,更改善了生态环境。
盘活山水资源,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生态扶贫、林草经济、生态旅游让青海的绿水青山有颜值,金山银山有价值。
只有生态好,才能产业兴。
“绿水青山不仅仅是一份自然财富、生态财富,也是一份社会财富和经济财富。”每年入夏时节,便是大通县窎沟片区最热闹的时节。回想起络绎不绝的游客和忙碌的村民,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高兴地说:“是这方绿水青山给我们带来了金山银山,我们一定会保护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绿色财富。”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国土绿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草原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程,治理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确保了一江清水向东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只有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厚植绿色发展理念,不仅体现在政策理念中,也植根在每个青海人的心中。
以人民为中心
百姓共享高品质生活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生动实践,全省上下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从三江源头到瀚海戈壁,从环湖流域到河湟谷地,在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卷轴上,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是一条贯穿始终的重要脉络。
面对就业、收入、社会保障、养老、教育、医疗等一系列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从中读出的是省委省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使命与担当,读出的是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高品质的生活。
“有了这个体检车,我们以后再也不用跑大老远去医院体检了。”大通县塔尔镇韭菜沟村村民索非亚说,已经连续两年在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的健康体检车上接受了免费体检。西宁市第一医疗集团移动数字化体检车深入大通县偏远乡镇卫生院,让4万多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接受免费体检,接受健康知识宣传。
家住西宁市南关街的陈梅英老人,因女儿工作居住地较远,不方便照顾她,现在由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轮流照顾她的生活。“现在真的方便多了,我打个电话,就有人来照顾我,给我送饭、洗衣服、整理房间,过得特别幸福。”陈梅英十分开心。
针对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西宁市聚焦群众日常衣食住行,全面启动“15分钟幸福生活圈”建设。综合划定建设70个幸福生活圈,着力补齐8大类16小类设施,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提升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西宁,15分钟之内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一件件掷地有声、实实在在的民生举措,正是青海努力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奋力推进“一优两高”的生动实践。
青海正以更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更优质的教育环境不断提升全省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