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农技推广还需再加把力
2月4日,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图为会议现场。摄影:张地委 祁国彪
农业科技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长期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注重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升了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注重技术推广的实效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程度;注重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农业产业效益明显提高;注重拓宽农技推广服务领域,全面提高了试验示范工作承载能力;注重农业品牌建设,破除“重生产轻品牌”“重评比轻培育”的思维定式,有力推动了农技推广事业发展。
海东市政协调研后发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目前仍然存在管理体制不顺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因机构改革,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由以往的“条条管理”变为“块块管理”,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实行双重管理,致使乡级农技人员忙于事务性工作,业务工作偏废,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县乡两级农技推广衔接难度大,难以落实到乡镇,乡级农技推广职能不断弱化,农技推广体系面临“线断、网破、人散”的不利局面。基础设施薄弱,现有设备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匹配,办公经费、业务经费紧张,影响了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等业务工作。基层队伍建设滞后,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门工作职责增加,县级农技人员编制缩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失衡,年龄结构普遍老化,知识更新缓慢,人员断层、青黄不接的现象日趋严重。农技人员中取得中高级资格未聘任人数多,“按岗评聘”政策使基层一线人员晋升职称希望渺茫,影响了工作积极性。
根据调研的实际情况,海东市政协建议,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每年有计划的吸收涉农专业毕业生,为农技推广补充新鲜血液。每年适当安排专项培训经费,加大对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农民科技示范户的培训。乡镇一级切实履行责任,改变农业科技推广属农业部门之事的片面认识,加强与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着力形成推广合力,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
同时,要重视体系建设,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结合“十四五”规划,出台具有中长期规划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意见,从增加投入、完善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队伍、培养人才、政策扶持、扩大主体等方面入手,分步骤解决农技推广过程中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推广体系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服务能力有待提高、服务手段有待增强、试验示范基地相对偏少等实际问题。并理顺管理方式,实行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垂直管理乡镇农技服务机构和人员,形成上下贯通、衔接顺畅的服务体系,同时改革考核奖惩制度,以服务农业农民为核心,让农技人员真正做到服务于本业。
此外,各级财政部门把乡(镇)农技推广经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中,建立农技推广专项资金,提升农业科技单位事业经费保障水平。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健全农技推广组织履行公益性职能所必需的办公环境及服务设备,提高农业技术现代化装备水平。加强队伍建设,研究制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引人、用人、留人的相关政策,加快由单一的技术性服务向农业全程服务拓展。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建立能上能下的聘用机制,选拔高学历和专业技能人员进入基层推广队伍。完善培训机制,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鼓励农技人员到科研机构参与科技开发,到农业院校、职业学院进行研修深造;鼓励科研院校专家、教授指导地方农技推广和示范基地工作。大力培育“土专家”“田秀才”等农村实用人才,加快构建乡村人才流入留住机制,积极引进各类优秀人才参与农业农村发展,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技推广技术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