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聚焦两会】保护百年品牌 振兴青稞酒产业

来源:海东日报作者:邓成财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1-02-05 查看数0

青稞酒作为青藏高原百年民族品牌,不仅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藏文化的代表元素。近年来,海东市大力实施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积极组建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标准,全力打造“青海年·醉海东”文化品牌,成功申报“青稞酩馏酒”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互助牌”等两个“中华驰名商标”,拓展研发“天佑德”等四大系列100多个产品。2019年销售额达16.3亿元,占全省销售总额的80%以上,占全省白酒产品市场份额的90%以上,占全国青稞酒销售总额的60%以上,地产白酒居于全省市场主导地位。

海东市政协调研后发现,目前,青稞产业带动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主要表现在:青稞酒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对青稞本身的深度研究开发不够,青稞酒产业与文旅、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度不高。产品品种过于繁杂,100多种青稞酒产品其酿造工艺、口感、品质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辨识度不高,无法形成极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认可度高的知名产品。市场竞争混乱无序,本地小微青稞白酒企业,对市场区域进行细分,挤占低端白酒市场份额;省外白酒品牌入驻青海市场,挤占省内市场份额;青稞酒销售网络覆盖有限,缺乏市场竞争力。

同时,规范化管理仍然欠缺,除大酒厂以外,多数青稞酒生产企业受资金、设施、技术等因素制约,经营能力弱,属于作坊式生产,技术不规范、环境不达标、质量不稳定,生产经营各环节缺乏自身的精细化管理。

此外,对外宣传上缺乏简明有力统一的口号,未形成整体宣传合力。与传统酒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融合不紧密,“高原”“绿色”“互助”等优势特色和地理标识不够凸显,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不突出。缺乏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青稞酒管理研发生产营销人才引进奖补办法。缺乏围绕青稞酒创特色、树品牌的青稞酒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调研结果,海东市政协建议,要制定青稞酒产业发展规划,成立振兴青稞酒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研究制定振兴青稞酒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及时研究出台促进青稞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金融等相关行业联动机制,强化信息沟通,加强对重点产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省级、国家级青稞酒产业园,要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紧扣大健康产业发展,以青稞产业园项目为引领,促进青稞产业有力发展,提升青稞酒品牌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推进产品质量标准化,加快建立和完善青稞酒标准体系建设,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涵盖计量、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在内的标准化监测管理体系。支持青稞酒企业充分利用和结合新技术、新业态,依托线上、线下、批发、零售等渠道,组织行业研讨、青稞酒品鉴、酒类评选、品牌推广活动,构建国内外产品营销体系,使更多消费者认知、认同青稞酒品牌。加快由相关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青稞酒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青稞酒质量检测项目、标准和手段,成立青稞酒检测中心,建设青稞酒行业诚信数据库。严格执行青稞酒生产经营许可制度,组建联合执法队伍,深入开展“打假保牌”专项执法行动,依法从严从快查处侵权违法行为。

在此基础上,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通过奖补、贷款贴息、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酒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加强政银企协作,积极拓展金融业务服务范围和方式,协助解决企业融资困难,给予青稞酒生产企业融资支持。各级政府设立青稞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青稞酒绿色制造、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和装备技术提升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出台青稞酒企业人才引进奖补办法,着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开展品酒师、酿造师、技师等评选、培养和中国酿酒大师申报工作。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坚持用好本土手艺人、老工匠,壮大品酒、酿酒、营销、食品安全等全方位的人才队伍。依托中国青稞酒研究院,加强产业基础性课题研究,促进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