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题】青海旅游怎样借“网”扬名
随着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网络社交媒介正迅速进入公众视野,旅游业作为与互联网密切交融合作的产业,在借助网络平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因此,重视旅游业网络舆情危机防范与处置,应成为维护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形象和市场口碑的一门必修课。为此,民革青海省委在今年省两会期间建议,重视建立和完善旅游危机事件常态化网络舆情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大我省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力度,最大限度减小危机事件对我省旅游业的冲击。
旅游业作为我省的支柱产业,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我省共接待游客5072.86人次,增长20.9%;实现旅游总收入561.33亿元,增长20.4%。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美青海更是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目前,全省正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但在新环境下发生的旅游危机事件,如“女大学生前往青海格尔木旅游后失联”“青海网红公路因拍照发生8起交通事故”“青海游遭遇强制消费保安锁门限行”等网络舆情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作为旅游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由于行业舆情危机意识淡漠,缺乏有效的旅游危机处理机制,应对能力不足,个案通过媒体和网民的渲染扩大了负面影响,导致事件激化,最后演变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大美青海旅游目的地形象受到严重损害,给我省旅游产业带来很大危害。
民革青海省委对此建议,政府各部门应协调配合,从监测、预警应急、应对等环节,推动政府舆情应对工作有序进行;建立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就信息发布、处理方式、预警级别、舆论引导等做好详细规定,从而建立信息整合度高、预警监测准确以及能够高效应急决策的舆情危机应对系统;结合新闻发布会、网络发言人、第三方调查等方法予以协助,形成以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主动应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渠道作用、商业网站积极配合,宣传、引导、管理相统一的网上舆论应对工作机制。
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全域旅游网络舆情的收集、分析、监测、预警。清晰梳理分析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爆发的规律,总结归纳不同阶段的特征,争取在舆情爆发初期及时有效地发现,迅速处理,正确引导媒体、游客、网民,降低旅游舆情危机的影响,使游客、网民及时掌握官方动态,加强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