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源头乐章
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黄河干流防洪工程二期,综合整治河湟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稳固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精心绘就生命之河、美丽之河、安澜之河、兴业之河、宜居之河、魅力之河、惠民之河、开放之河、和谐之河壮美画卷,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源头乐章。
保护黄河生态早已形成共识
立春之时,冰雪融化,清清黄河岸边,万物静待复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干流全长5464公里,自西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后,沿黄各省,特别是黄河之源的青海如何主动融入、各展所长,成了全省两会期间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青海作为黄河的发源地,境内干流总长度1694公里,流经16个县域,流域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青海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
省人大代表李在元说,保护好中华水塔,大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化生态文明治理改革,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及指示批示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对世界的贡献。
省政协委员李光文说,青海是黄河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区,黄河流域集聚了省内主要的人口与经济产值。“我们发现,上游一些地区依然面临发展瓶颈。希望国家支持下游省份‘反哺’上游,帮助上游民众生产生活可持续发展。”
深挖黄河文化打造黄河品牌
从事多年文化研究的省政协委员胡芳说,青海地处黄河源头和黄河上游上段地区,是沿黄九省区中黄河干流最长、流域面积最广、地貌景观最丰富、文化最为多样性的省份,不仅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胡芳建议,打造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弘扬黄河文化。“树立青海黄河文化的整体观和多元观,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爱国主义体验基地与展示高地等,都是可参考的建议。”胡芳说。
省人大代表李青川说:“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势中突出打造河湟文化,将其列为省级重大工程,建设河湟文化公园,保护好、传承好黄河双优文化,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优化黄河经济守好“幸福不动产”
傍晚时分,通过世界首条主要以清洁能源外送而建的特高压通道外送到河南省的“青海绿电”,也点亮了中原的万家灯火。
负责建设过黄河上游9座大中型水电站的省政协委员谢小平说:“作为黄河人,我们的使命就是把青海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通过立足于科技创新来引领技术的发展方向。”
彼时,黄河上游最大的水电站——龙羊峡水电站的工作人员正加紧新一年的各项工作,黄河水电外送交易电量的数据也在节节攀升。2020年,黄河公司外送电量达209.53亿千瓦时,首次突破200亿千瓦时大关。这样的成绩,给万千黄河人带来更足的信心。
参会的代表、委员们对黄河的关心关注还体现在学习笔记中。省人大代表尼玛扎西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的发展之路,生态好了,牧民群众才能更好地致富奔小康。”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还有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尼玛扎西说,要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让绿水青山成为青海人民的“幸福不动产”。
省政协委员贡钦说,建议对化隆回族自治县等沿黄地区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建设,并加强沿黄各县区旅游资源整合与协调推进,建立专门旅游品牌营销策划机构,形成青海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从三江源到黄河入海口,青海正努力在创新中传承,唱好“黄河大合唱”源头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