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省两会】特写:交出非同寻常 特殊考验之年的好答卷
在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七位发布人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结合各自领域特点,生动介绍了特殊年份的成绩单。
202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困难挑战我省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在全国率先实现“五个清零”。同时,及时按下经济社会发展“重启键”,在全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
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肖向东:产业逐步企稳。坚持因业因时施策,以产业稳支撑了经济稳。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基本面平稳,新增长点加快形成。服务业稳步恢复,降幅逐季收窄,全年成功扭负为正。旅游业稳步回升,东台吉乃尔湖等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阿咪东索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
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一级巡视员 王虎:2020年3月6日,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调整到四级的省份。3月22日起,我省重点防控区和非重点防控区全部清零,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全省常态化防控的省份。
在新冠肺炎疫情、青海特殊需求和改革创新等情况下,省人大常委会深入拓展特色精细立法实践,制定、修改、审议地方性法规12件,打包修改54部。审查批准各市州、自治县法规条例16件。我省立法工作经验及立法评估做法得到了全国人大肯定。
青海省人大法制委主任委员 常委会法工委主任 杨牧飞:我们在立法实践中得出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立法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人大工作和立法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重要源头活水。深入推行法规三审制。对涉及面广、各方面关注度高的重要法规案,坚持常委会会议三次审议通过。
一年来,我省紧抓各项民生实事,稳就业、促就业,三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西宁“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清洁能源绿电开发、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方方面面,成效显著。
青海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 毛江明:截至2020年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1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3%;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1.58万人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6.3%;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9.4%,高于年度目标任务4.4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1%,控制在3.5%的年度目标任务以内。
西宁市副市长 吴志城:以绿色发展样板城市为一个核心引领驱动“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协同推进工业、农业、生活三大领域示范模式,积极完善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创建N个无废绿色细胞引导全民共建的“134N”“无废西宁”模式基本成形。
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主任 方保民: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超9成,新能源装机占比超6成,青海电网已成为全国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最高的省域电网;国家电网在青海连续四年开展全清洁能源供电,建成世界首条专为清洁能源外送的特高压通道“青豫直流”,成为国家构建“十三五”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典型实践。
海东市互助县委书记 李小牛:我们将顺应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坚持以小财政办大民生,在群众关心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理等方面持续用力,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不断提升全县各族群众生活品质,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