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十三五”发展成就巡礼】青海省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成效显著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村稳则天下稳。“十三五”以来,我省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构建“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走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推进高原特色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农业绿色发展从提出到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我省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推进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目前,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5%,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5.6%,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90%。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张克熊:我们把生态保护优先和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双减双增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落实草畜平衡,推进生态畜牧业提档升级,确保农牧业连年增产增收。
五年来,青海农牧业立足独特的自然禀赋,围绕牦牛、藏羊、青稞、油菜、枸杞、冷水鱼等特色优势产业,建基地、推科技、强加工、创品牌,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乡村产业发展处处长 赵得林:我们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和规模最大的牦牛藏羊生产基地,创建玉树牦牛、祁连藏羊、柴达木枸杞、龙羊峡冷水鱼、乌兰茶卡羊5个国家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十三五”以来,省农业农村厅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力载体,加强水、电、路、气、通信以及文化、卫生、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省5.2万户,20万贫困农牧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迁入新居;20万户农牧民危旧房得到改造;80.4万农牧民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解决。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全面完成,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现全覆盖,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处长 张克熊:乡村振兴战略“百乡千村”示范工程行动,培育出一批产业强、环境美、农民富的高原美丽乡村示范典型。每年实施高原美丽乡村建设300个,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省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全省农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较2015年增加18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315.8亿元,年均增幅保持4.8%以上;全省粮食产量107.19万吨,比2015年增加3.15万吨。全省畜牧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60%,比2015年增加5.2个百分点。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6元,较2015年增加4313元,年均增长9.07%,增速位列全国前列。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 徐宏伟:“十三五”期间,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的活力。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方面开启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