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说】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蓝图绘就,正当扬帆破浪;
重任在肩,更须策马加鞭。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也是建党100周年。
2021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力争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
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05万人次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5%以内,
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
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8%以上
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
粮食总产量保持在107万吨以上
2021重点工作:
(一)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加快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推动正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做好祁连山国家公园设园工作,积极申报青海湖、昆仑山国家公园。
保护好中华水塔。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严格落实长江十年禁捕,实施为期十年的青海湖第六轮封湖育鱼。
实施黄河青海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精心绘就生命之河、美丽之河、安澜之河、兴业之河、宜居之河、魅力之河、惠民之河、开放之河、和谐之河壮美画卷。
抓好木里矿区和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三年行动方案,确保按期完成年内各项任务。
深化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加快推动“三线一单”成果落地应用,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无废城市”试点。
(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加快海南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海东河湟新区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建设,筹建先进储能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行动。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建设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玉树机场改扩建、同赛高速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西茶城际铁路、贵德至大武高等级公路等项目,加快引黄济宁等项目前期进度,推动引大济湟西干渠、那棱格勒河水利枢纽建设。
促进消费平稳增长。推进智慧商圈、数字生活建设,引导传统商贸实体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经营,促进汽车消费升级,推动快递下乡进村、出村入城,让更多农牧民都能享受到新业态带来的各种便利,不再为买和卖发愁。
着力稳定外资外贸。鼓励光伏、有色、盐化等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培育引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经营主体。
(三)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
壮大生态经济。着力推进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促进高原特色资源精深加工,高质量推进全域旅游,持续扩大大美青海、生态高地、旅游净地品牌影响力。
提升循环经济。加快推进盐湖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和重点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支持以锂电池、新型合金、碳纤维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向高端延伸。
发展数字经济。统筹谋划推进“云上青海”,完成西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建成数字经济展示运营中心,布局大数据和软件产业园。
培育平台经济。支持青稞和牛羊肉交易中心加快发展,优化建设电力交易中心,加快拉面产业数字化平台、物流货运信息交易平台上线运行。推动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营,建成西宁、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四)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产业,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
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新建高标准农田30万亩,加强高原特色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建设。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拓展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成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五)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扎实抓好10个美丽城镇建设,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百乡千村”示范工程,新增25个村(场)示范试点,支持295个村开展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
改善城乡人民居住条件。稳定房地产市场,推进物业服务提质增效。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15万套,开工建设农牧民居住条件综合改善工程4万户。
推动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深入推进兰西城市群建设,加快建设现代高原美丽幸福绿色“大西宁”、城乡统筹“新海东”和开放“柴达木”、特色“环湖圈”、绿色人文“江河源”。
(六)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进部门权力再“瘦身”、审批流程再优化、市场门槛再降低,全面推行“一网通办”“跨省通办”“不见面审批”。加快推行“互联网+监管”,完善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升级加力。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打好减负降费“组合拳”。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加快格尔木国际陆港建设,推进青海自贸试验区申报,办好“青洽会”等展会,创新对口支援帮扶机制。
(七)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推进就业促进、教育提质、住房保障、敬老扶幼等10类45项民生实事工程,说到做到、办就办好。
坚持就业优先。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力争培训规模达到10万人次,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
兜牢民生底线。继续推进社保提标扩面,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新建、改扩建30个农村幸福互助院。
提高教育质量。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所、中小学校60所,积极筹建西宁大学。
建设健康青海。建好把牢新冠肺炎疫情监测预警关口,坚决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异地就医备案和费用直接结算制度。
繁荣文体事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设立“青海文华奖”,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八)提高社会治理能力
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实施“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构建基层宗教“一核多元共治”新格局。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建设“雪亮工程”,坚决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分裂、渗透、破坏活动,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
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强化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
【文:赵文莉 图:李国庆 音频:于晓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