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青海:努力建设全省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

来源:长云网作者:编辑:王荟发布时间:2021-02-03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 刘羿楠)2月2日,记者从青海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青海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把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作为第一抉择,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作为目标追求,把保护地球“第三极”作为最大担当,把培育“四种经济形态”作为现实路径,把打造“五个示范省”作为总体战略,努力建设全省各族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现代化。

据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肖向东介绍,《纲要》确定了“十四五”时期6个方面的发展目标,展望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将引领全省上下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朝着基本实现现代化奋勇前行。围绕党中央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建议》总体部署,充分参考国家《纲要》框架,以“一优两高”为主脉络,全面落实省委确定的“12345”总体布局和“2143”发展重点,按照历史性成就、历史方位、总体布局、目标愿景、战略任务、实施保障6个方面逻辑层次展开,共15篇、63章、213节,包括9张图、3张表、23个重大工程专栏。

据了解,《纲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聚焦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这一最新要求,举全省之力保护好“中华水塔”,高水平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创建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等一批国家公园典范,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绿色发展、国家公园示范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7个新高地”,持续涵养生态财富、提升生态价值、打响生态品牌,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把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作为未来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通过优化生产、分配、流通、消费体系,精准对接国内国际市场需求,谋划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回旋空间、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纵深支点。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瞄准“两新一重”重点领域,积极谋划战略性投资新领域,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有效提升经济的“木桶容量”;稳定传统实物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开拓城乡消费市场,加强城市商圈和特色商业街配套建设,活跃夜间商业和市场,搭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智慧商圈、智慧市场,促进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协同发展。同时,积极对接强大国内市场,推动产业链高效融入全国市场、创新链有效融入全国网络,推动更有效的区域协同,构建更加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实现更加顺畅的要素配置,全方位深层次融入国内大循环,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此外,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空间,打造对外开放战略平台,实施外贸主体培育提质增效工程,落实统一内外销市场准入政策,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积极参与国际循环。

此外,《纲要》从创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支撑、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3个维度,部署了一系列重大任务举措。围绕增强科技支撑能力,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大生态环保、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队伍,构建和完善创新生态。围绕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统筹推动品牌优势产业、生态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增强产业发展战略管理能力,促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围绕优化高质量的空间动力系统,提出了谷地做优、盆地做强、流域做活、高地做美的发展新思路,推动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围绕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加快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建设人文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培育一批新兴城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围绕增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谋划了一批补短板、增后劲的重大工程项目,加快构建战略性网络型基础设施体系。并顺应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突出“见物”与“见人”相协调,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全生命周期的幸福人生,部署了提高就业质量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民满意的健康青海、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妇女儿童青年事业发展、推进文化体育繁荣等重点任务,用情用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入学、就医、收入、物价、养老、托育等民生实事,全方位增进民生福祉,让城乡各族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把青海置身于国家发展和安全大局中去谋划,围绕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青海,统筹应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聚焦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经济安全、公共安全、生物安全、信息安全和“走出去”安全,谋划提出了一系列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大任务,把安全发展贯穿到全省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不断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着力防范和化解影响我省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确保全省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大局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