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让西路军精神薪火相传——西路军精神述评(下)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裂骨寒。红旗指出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来干。”西路军倒下的是血肉之躯,挺立的是不屈的脊梁,传承下来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西路军精神正在江源热土上赓续传承,各族群众走进西路军纪念馆聆听那段战火纷飞的往事,感悟那种可歌可泣的精神;各个城市用雕塑、宣讲等不同形式,讲好西路军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西路军精神已经融入到工作和生活里,更在血脉之中。
透过线上线下学习西路军精神的脚步,透过红军小学孩子们最清澈的眼睛,让我们去感受西路军精神的薪火相传,看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弘扬传承西路军精神,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道德滋养,在赓续精神血脉中坚定崇高价值追求,激发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位于南川公园的《西路军魂》雕像。
“小红星讲解员”在西路军纪念馆内讲解。
在西路军纪念馆的战争模拟场景前,参观者陷入沉思。
在西宁红军小学成为小红军讲解员是每个孩子的追求。
参观西路军纪念馆的市民深深沉浸在那段历史之中。
党员干部群众正在认真聆听讲解员讲解。
在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南川公园,有一组名为《西路军魂》的雕像与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西宁市烈士陵园相对而望,守着西路军的那段沧桑历史,也诉说着西路军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
在雕塑前镌刻着这样一段话:“ ……‘巍巍峨峨祁连山,风刀雪剑裂骨寒。红旗指出峰让路,战士刀头血来干。’壮士死,国之殇,西路军倒下的是血肉之躯,挺立的是不屈的脊梁。西路军魂,永垂不朽。”
南川河畔健身散步的市民、游客,无不在雕像前驻足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市民李敏说:“我的家就在附近,我经常带孩子来到这里,向她讲述西路军的英雄事迹,希望她成为西路军精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李敏只是无数西宁市民中的一员,在这座高原古城,西路军精神早已融入血脉、薪火相传。
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精神血脉
占地近2万平方米的纪念馆内,一张张历史照片、战场往来电报文件、访谈记录等珍贵资料文献,一件件烈士遗物、幸存者用品等实物展示,一幕幕雕塑、多媒体等手段运用下的全景还原,再现了当年西路军英勇奋战、血决祁连的那段悲壮历程。这里便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
1988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建成开馆,由时任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题写馆名。2006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重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并于2010年6月建成开馆。西路军纪念馆自建成后,积极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弘扬西路军精神,着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让红色基因的种子融于血脉,根植人心。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副馆长陈革说:“今年以来,遵照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对讲解员进行了专门培训,全方位提升讲解服务水平,打造亮点,彰显特色,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沉浸感、代入感、体验感。此外,还开展了红色历史进学校、进军营、进企业、进机关等六进活动,讲好西路军故事,弘扬西路军精神。”
讲解员樊琳说:“六进活动的讲解虽然比较精简、展示内容也十分有限,但是可以让更多的群众知晓西路军的历史、了解西路军的事迹,感悟西路军精神。”而说到自己的工作,她带着由衷的自豪感说:“我们讲解员都有‘职业病’,无论何时对谁都想讲讲西路军的故事,说说西路军的精神,看见有关西路军历史的书籍就走不动路。”
从书桌上的课本到真实的历史文物,西宁市第十二中学七年级十班学生韩嘉轩参观完西路军纪念馆后说:“参观的过程中,我怀着一种澎湃的心情和对先烈的钦佩之情,他们的精神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学习,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要充分运用好红色资源,进一步宣传、研究、阐释好西路军精神,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弘扬传承好西路军精神,西宁在行动,西路军纪念馆在行动。
不断学思深悟
坚定理想信念
7月1日,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西宁市合力打造的党史学习教育线上平台,正式上线,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打开该平台,从红色教育板块中即可找到西路军纪念馆的VR展馆。从西宁上空俯瞰纪念馆到走进纪念馆,从序厅中的雕塑到展厅内的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从艰苦卓绝的战斗到鱼水情深的救援,没有时间与地点的制约,只需一部手机或一台电脑,“参观者”就可以通过线上实现参观西路军纪念馆的体验,感悟西路军精神。
西宁市互联网新闻中心副主任陈晶宇说:“自党史学习教育启动以来,西宁市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基本着力点,活化学习教育方式,瞄准群众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习惯,打造了这一平台。”
该平台设置了“党史资料”“学习动态”“红色教育”“线上党课”“宣讲资源”“文化传播”“文明实践”“城市印象”“榜样力量”等9个栏目,平台坚持“党员群众需求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服务”的原则,让党员群众通过平台PC端和微信端随时阅读学习,随地感受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实现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而“红色教育”栏目中设置的“VR”展馆模块,就是该平台最大的亮点之一。
陈晶宇一边操作鼠标在西路军纪念馆内“参观”一边说:“聚焦新时代党员干部群众的集体特征和个体需求,‘VR’展馆模块将全市各级党史学习教育展馆摆布到一张‘地图’上,让市民足不出户就能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路军纪念馆作为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其在平台上的点击量和关注度都是极高的。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前往西路军纪念馆参观的单位、个人极多,馆内容纳人数有限、讲解压力极大,网上展馆以线上参观的形式,极大缓解了线下的压力,也让更多人可以全方位、多层次了解西路军的历史,领悟西路军精神。”
不仅如此,平台还统筹现有的宣讲资源,逐一介绍市委讲师团成员,并提供线上预约,推动学习教育“零距离”传递,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红星闪耀”求学路
红色基因代代传
青海西宁红军小学五年级学生韩致宇的暑假与同龄人不同。穿上“红军服”,戴上红领巾,走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今天他是“小红星讲解员”。随着稚嫩的声音在纪念馆序厅响起,韩致宇站在专门为他准备的椅子上,自信满满、声情并茂地将参观者带入西路军的历史。
“近3年来,纪念馆开展了在西宁红军小学培养‘小红星讲解员’的工作,对学生们进行了专门培训,孩子们则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在周末、节假日等重要时段来到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副馆长陈革说,“纪念馆内包括序厅、尾厅在内共有9个展厅,红军小学每次选派9名小红星讲解员分别担任每个展厅的讲解工作,极大地缓解了纪念馆内解说员紧张的状况。”
西宁红军小学六年级“雷锋班”学生马丽婕说:“经过三年的讲解,我对西路军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我们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要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据红军小学大队辅导员徐臻介绍,因西路军第九军军长孙玉清将军牺牲在西宁市东关大街小学附近,2008年6月26日,全国红办举办的“红军后代向青海希望工程援建红军小学捐赠仪式”上,西宁市东关大街小学被正式授牌为“全国红军小学”,成为红军后代援建的全国第77所受益学校,由此得名“青海西宁红军小学”,是青海省五所红军小学之一,也是西宁市唯一一所红军小学。
“在培养打造小红星讲解员队伍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大带小、共同进步’的原则,着重培养提升低年级学生宣讲能力和水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截至目前,小红星讲解员已增至34名。”西宁红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李德顺说,“我们将持续强化‘小红星讲解员’梯队建设,紧扣时代主题,以增加快板等创新性的宣讲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义务宣讲,让红色基因在青少年中薪火相传。”
采访感言:汲取力量 赓续精神
第一次走进西宁红军小学时,学校正在举办小红星义务讲解员颁牌仪式暨宣讲大赛。在并不很大的操场上,全校300余名学生身着红军服整齐地坐在舞台前,个个表情严肃、腰杆挺得笔直,每个人的身上都镌刻着深深的红色烙印。那一刻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孩子的目光是最纯粹的,低年级的孩子们满怀期待地望着台上的哥哥姐姐,他们向往着成为小红星义务讲解员,向往着自己有一天可以接过讲好红色故事的接力棒。在这里,红军服就是校服,成为小红星义务讲解员是最值得骄傲的事。
中国少年先锋队,少年儿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当少先队员胸前的红领巾在党旗前熠熠生辉,我们看到的是红色精神的血脉相承,是未来的无限希望。
“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在这些孩子们的眼中,我们看到了精神传承背后最纯粹的力量。这股力量,让精神血脉得以赓续,让青少年筑牢青春信仰,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西路军精神,不仅属于过去,而且连接着当下和未来,终将由青少年一代来继承和发扬。而在红军小学的孩子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传承,更看到了未来;读到了敬仰,更感受到了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蕴藏着改变山河、改变天地、改变历史的澎湃势能。这些青少年正从西路军精神中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道德滋养,在赓续精神血脉中坚定崇高价值追求,激发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昂扬向上的斗志。这样的一代人,未来必将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在接续奋斗的时代洪流中担当在前、冲锋在前、建功在前,成为民族复兴伟业的建设者、创造者、开拓者、奋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