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走进221】 “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张多钧 咸文静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21-05-17 查看数0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从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221基地研制成功以后,运往新疆罗布泊之后进行国家核试验的一个场景。这张照片的主人公是我国的开国上将张爱萍将军,张爱萍将军当时是现场总指挥,当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张爱萍第一时间向周总理汇报了这一喜讯。”

追寻221基地光荣的历史足迹,我们走进了建在海北藏族自治州的“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院正中央屹立的东风三号(DF-3)导弹实体,它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中程地地战略导弹,它的故乡就在脚下的金银滩草原,退役后,它再次回到了故乡。

教学楼楼道内,展陈着221基地的一些文物,墙上张贴着珍贵的历史照片,马晶滔滔不绝地向学员讲述着每一件文物,每一幅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学员们沉浸在221基地的故事中,思绪仿佛回到了那段岁月……

马晶是学院的一名教师,担负着学院展陈的现场授课,虽然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有时候一天要讲好多遍,但马晶从不觉得乏味无趣,每次看到这些文物照片,内心都会不由自主激情澎湃。

马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不是因为讲而讲,而是将这份工作当成一份事业,让每一位听过现场课的学员,了解221基地的发展史,肩负起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职责使命。”其实对于马晶来说,这种认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一个慢慢积累学习的过程。2014年,马晶参加工作时是在海北州原子城纪念馆,当时负责纪念馆的讲解工作。

刚参加工作时,马晶对于“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模模糊糊,每天也只是将讲解员当成了一份工作,而没有当成一份事业。直到遇到了两件事情,让马晶的思想观念彻底发生了变化,觉得这是一份无上光荣的事业。

第一件事情是在原子城纪念馆的一次讲解中,马晶接待了一个团的讲解任务,团中有一名中年男子搀扶着一位老奶奶一直跟随着队伍,中年男子背着一个包,每讲到一处两人都会泪流满面。

直至讲解结束后,所有人都散去了,两人来到马晶身边,中年男人拽住马晶说:“你刚才讲得很感人,国家没有忘记我的父辈。”

马晶很是震惊,详细询问中年男子。 “我包里背的是我父亲的骨灰,他是老221人。退休回到北京后由于身体原因,再也没能回来过,父亲做梦都想回到这里看看。父亲弥留之际,让我们把他的骨灰撒到金银滩草原,他说想和自己的故乡永远待在一起。”中年男子流着泪讲完了此行的目的,此时的马晶泪水已经在眼眶中打转。

另外一件事情发生在宣讲过程中,马晶还是“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的一员,一次在北京宣讲结束后,马晶和同事们在换衣间换衣服,一位阿姨走进换衣间。 “麻烦你们,我能不能再看一眼第四篇章,里面有一张照片一闪而过,我在照片中好像看到了我妈妈。”

马晶和同事们拿出幻灯片,找到第四篇章,一张一张翻照片,当翻到那张照片时,阿姨眼眶湿润了。 “这么多年我只知道妈妈当年去青海工作了,对于具体做什么事情,妈妈从来也没说过,至今为止都只字不提,没想到妈妈是去从事了一份如此伟大的事业。”阿姨哽咽着说。

经历这两件事情之后,马晶对于从事的这份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了这份工作,“能把他们的故事讲好,能多一个人记住他们,这就是我的初心使命。”

去年,“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成立时,马晶从原子城纪念馆调到学院工作,成为一名学院的专职教师,不论工作岗位如何变动,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是马晶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学院所在的西海镇,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我国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弹、氢弹在这里研发成功。斗转星移,时光流逝,半个多世纪后,为将红色历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省、州共同打造立足全省、面向全国、特色鲜明的一流干部党性教育基地。

学院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线,按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弹一星”理想信念、国防安全、生态文明、民族团结进步五大教学模块,采用现场教学、影视教学、体验式教学等方式,打造特色课程。

学院副院长周广静介绍,“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是特色课程,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弥足珍贵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为国保单位建立遗址档案,为亲历者建立口述历史人物档案,挖掘背后的故事,让每个教学点展现出“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是学院要走的特色发展之路。

一分厂的教学点,这里曾经是核材料、机械及电子零部件加工装配厂,学院充分挖掘历史资料,挖掘当时发生的感人故事,发现这里最能体现勇攀高峰的科学家精神。

二分厂教学点,这里主要承担原子弹内部高能炸药的压装成型和起爆元件的生产以及最后核产品的总装工作,占地面积大,核基地服役时,共有生产工号35个,工人们每天都与“死神”较量,这里最能体现无名英雄的奉献精神。目前,学院里采取徒步教学,让学员们体会工号背后的牺牲与奉献,给学员们一堂沉浸式的现场体验课程。

爆轰试验场教学点,学院的现场教学区别于普通讲解,让历史结合现实,体现实事求是的精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

每一处的现场教学点,都能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这样的课程才具有生命力。如果只是停留在挖掘历史,对于学员而言,仅仅是情感的升华,只会感叹一下,而不会产生理性的思考,更不能对现实工作产生指导意义。

挖掘历史难,找到与现实的结合点更难,学院作为研究机构,做好这项工作无疑是乏味枯燥的,尤其是对于学院一些年轻教师而言。 “打铁还需自身硬”,怎么才能让学院年轻的教师和马晶一样,从内心深处爱上从事的这份事业?

从学院筹建之时起,学院就借鉴以往好的作法,组织年轻的教师走访221基地的干部职工,挖掘他们的故事,为他们建立历史人物档案和遗址档案。 “教师入职的第一课就是带出去走访科学家,让科学家为老师们讲述如何造一颗原子弹、如何造一颗氢弹。走访几位科学家之后,年轻教师们都能理解,听科学家讲述都是泪流满面。”周广静说。

每一次的专访都是一次学习,收获感动的历程,年轻教师在这条路上不断成熟,不断刷新对“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的认知。

2019年,学院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前往北京,走访了谢建源老师。谢老师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来到221基地从事科研工作。走访现场谢建源拿出化学元素周期表,为教师们从初级原理讲起,讲述造原子弹、氢弹之艰难,让教师们做到正本清源,客观真实的讲述历史。

2019年专访老党员李维华,李维华一再叮嘱,要传承和弘扬好“两弹一星”精神,离别时老人和教师们一起唱了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20年,学院组织新入职的教师前往苏州走访。当年221基地有100多名职工定居在苏州,健在的还有50多位,周广静一行人走访了37位老人,为他们建立了口述历史档案。走访的这些老人,虽然他们年事已高很难再上高原,但精神和信念一直在金银滩草原。

通过走访,学院教师们与221人建立起了深厚情谊,每个人的手机翻开后有很多老专家老科学家的微信。马晶说,每天清晨叫醒我的绝不是闹钟,而是一遍又一遍的微信问候,清晨6时到7时30分之间,这些老人不断发微信问早安,他们把我当成了忘年交,当成了他们的女儿。

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学院这些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来完成这一份事业,是“两弹一星”精神。周广静和很多221人以及科学家聊天时,他们都不希望为自己树碑立传,只希望能将他们当年唱着歌、吟着诗赶赴金银滩草原时的精神状态传承下去。

渐渐地积累之后,学院的年轻教师深受感染,他们都清楚正确的道路怎么走,这就是传承。

学院的《“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被中组部评为精品课程。从去年一年的办班效果来看,本省班次内的学员普遍感受是为青海而自豪,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将青海最具有文化底蕴的红色资源推介出去,让其成为青海的一张金名片。

举办省外班次,效果更加显著,学员们对新青海精神高地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尤其是去年举办的中组部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7天时间,50名专家,每个组都有2至3名院士,学员大多都是我国各个科研院所、大学的负责人,学员们研讨时为青海发展出谋划策。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弘扬和传承好精神是学院的职责使命所在。到目前,学院已经为200余名221人建立了口述历史档案,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对“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最好的诠释。正如采访结束时马晶说的,“只要来过海北州、来过金银滩草原,那就是‘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