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高原先锋】十二集 小高陵:敢为人先 实干善成

来源:长云网作者:周贤安,陈新云,张玲,许璇,董亚洁,李旭晖编辑:张琪发布时间:2021-04-01 查看数0

日月山下,药水河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小高陵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带来山乡巨变。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驻村第一书记 赵忠金:对于小高陵发展来说,响应推动最大的就是咱们村的党员

敢为人先,实干善成,小高陵精神是党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闪亮坐标,它伫立于高原大地,不断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前行。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 李明海:我当选小高陵党总支书记以来,在他(老书记)的影响下激励下,努力把我们小高陵发展得更好。

“青海高原风光好,日月山下红旗飘。人如海、歌如潮,挥银锄、志气豪。劳动开创新天地,高山低头河改道,小高陵人民多奇志,荒山秃岭换新貌……”

这首名为《小高陵人民多奇志》的歌曲,唱出了当时小高陵战天斗地的豪迈场景,承载着小高陵一代人的红色记忆。1953年,小高陵村党支部成立,陈世元担任第一任书记,他积极响应党中央“组织起来,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开始了治山治水的奋斗实践。

小高陵村平均海拔2700米,属半浅半脑干旱山区。据村史记载,1949年解放前夕,全村79户人家,有20多户被迫外迁,30多户在年景不好时靠外出讨饭谋生。山穷、地穷、人穷,土地全是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为了改变这一困境,作为第一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陈世元发誓,一定要让穷山变样,恶水改道。村民张德奎提起当年,难掩激动与自豪。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村民 张德奎:当时陈世元书记提出在山上栽树修梯田,修梯田,一天至少干10个小时,十几个人手提肩扛,一天能挖40多米。到了半夜,还要从家里把灰背到地里,给地里上肥。大家全凭人力整整挖下了用于植树种草的22万个鱼鳞坑。

向贫瘠宣战,在失败中总结,淬炼着小高陵人的智慧与信心,必须从山顶治理开始,鱼鳞坑改修成水平梯台,自上而下在坡地上分段沿等高线建造阶梯式农田,农田边上营造水土保持林,乔灌草齐上阵,实施一沟一坡、一山一梁分片治理措施。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村民  原铁姑娘队队员 郎生秀:小高陵山上大变样,水库也修上了,把水引向山上了。亩产从原来的一百公斤翻了三番。

七年奋战,小高陵村旧貌换新颜,层层梯田连九天,跑水、跑肥、跑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田、保肥的“三保田”,小高陵梯田成为河湟大地农业战线上的亮丽风景。2013年,小高陵梯田被列入青海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时任小高陵村生产大队队长的李积福,被选为青海省代表前往北京参加全国先进单位和全国劳动模范授奖仪式并受到表彰。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年,小高陵建成了砖厂。随后,排骨面馆、花岗岩石材厂,一个个特色产业一度成为小高陵在109国道边上的风景线。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驻村第一书记 赵忠金:小高陵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有三个离不开。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坚强的党组织,离不开小高陵人敢闯市场、脱贫致富的劲头。

一段又一段激情燃烧岁月,一任又一任村党支部书记接力,小高陵精神传承不息。2017年,老支书李积福的儿子李明海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 李明海:我父亲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也是小高陵党支部书记,八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兴办村集体经济,兴办砖厂。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经营,砖厂的效益高了以后还给村民分红,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们。

李明海刚一上任,砖厂和花岗岩厂因环保政策要求关停“归零”,从老一辈人手中接过的这碗饭不能吃了,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就在这时,湟源县委为小高陵指了一条路,依托小高陵精神,打造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原在县委组织部工作的赵忠金被选派担任小高陵村 " 第一书记 ",开始了小高陵红色旅游基地建设之旅。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驻村第一书记 赵忠金:征求上级部门的意见之后形成了一新两廊七片区的发展思路,重点打造红色教育培训,两廊是党史长廊和文化长廊,七片区一个是党员教育培训区,农业观光体验区最大的目的就是继承发扬小高陵精神。

小高陵,山还是过去的山,但景致已经大不相同。按照“红色教育、绿色发展”的理念,一面要建成“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区”,一面要建成“农村集体经济‘破零’示范区”。经过两年多建设,投资 3000 多万元的小高陵“党建+红色教育+扶贫+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西宁市湟源县和平乡小高陵村党总支书记 李明海:未来的小高陵村,要深入落实省上‘一优两高 ’ 的要求,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红色旅游和产业结构调整,我相信以后的生活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