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庆祝青海解放70周年 波澜壮阔 奏响最激昂的乐章

来源:青海日报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19-09-05 查看数0

难忘激情燃烧的岁月

——追忆青海解放后第一张《青海日报》背后的故事

“看报,看报,看刚出版的《青海日报》……”

1949年10月20日,报纸的叫卖声,传遍了古城西宁。大街上的行人忽地围拢过来,“给我一张”“我买一份”……报纸很快就一抢而空。

这是青海解放后第一张《青海日报》诞生当天的情景。

如今,这张报纸正静静地躺在青海日报资料室的档案柜内。翻开那发黄的扉页,由于年代久远、多次搬迁,折损比较严重,但仍然能清晰地看出:创刊号是四开四版,报头套红,使用的是繁体字,文字一律竖排。一版除新华社发布的《台湾门户厦门解放》的重要新闻外,发表了题为“各民族人民团结起来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的社论(代发刊词);二版刊登的地方新闻有《中共青海省委召开会议讨论青海日报和新华社西宁分社业务方针》等;三版刊登了《开国的隆重献礼——长江日报论华中前线大捷》《毛主席电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等;四版刊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彭真同志论人民的报纸》的文章……

《青海日报》创刊号出版的当天,发行量达1600份,是民国时期青海主要报纸最高日发行量的近3倍。

《青海日报》是中国共产党青海省委员会的机关报。这是一张诞生于一个伟大转折时期的报纸,是青海开天辟地后为人民服务的报纸,它发出的声音震撼着全青海、全中国,乃至全世界!

如今,距离当年出版第一张《青海日报》已经时隔70年。虽然报纸已经发黄模糊,但回想起当年创刊的点点滴滴,在青海日报创刊老报人的记忆中,依然鲜艳如新,身为党报人的自豪感也在心中永不磨灭。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青海解放70周年之际,抚今思昔,让我们也走进那段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青海日报创刊号。

响应党的号召,到青海去办报

1949年9月,西宁解放,百业待兴。青海各族群众迫切了解党的政策,渴望能早日看到党和毛主席的教导,中共青海省委决定创办《青海日报》。

为了尽快筹办这张报纸,中共中央西北局从陕西调派了几十名新闻工作者赶来青海。

梁志德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青海日报》元老级的老报人,他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依旧历历在目。

1949年,梁志德和《青海日报》创刊的其他近40名同志正在陕西省宝鸡市创办《新宝鸡报》。9月,传来西宁解放的喜讯,同时也接到创办《新宝鸡报》原班人马去青海省办报的命令!

当时的青海,对梁志德和他的同事来说,是“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城头空有月”的荒凉印象,是“封闭”“落后”的代名词。除此之外,知之甚少,非常陌生。

好男儿志在四方,共产党员随时都要服从党的召唤!

没有任何犹豫,近40人由乔迁同志带队,于1949年9月下旬,雇了一辆敞篷卡车,告别秦川故土,怀着对青海的深情和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爱,披着解放战争的硝烟,跟着人民战士解放大西北的脚步,不顾艰辛,毅然决然,风尘仆仆地奔向西宁。

他们就是《青海日报》发展历史中著名的“一汽车办报人”。

敞篷卡车穿行在勉强可以通行的公路上,一路颠簸,沿途大家还向老百姓宣传党的政策,给孩子们教唱革命歌曲。经过半个月的辗转,跨越黄河、沿着湟水,于1949年10月5日下午抵达西宁。随后,午人同志也千里迢迢地到达。从此,大家就扎根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青海人。

初到青海,大家先在省政府院内一个旧平房里落脚,后来搬到西宁市东关的一个骡马店。这就是青海日报社最早的社址。在这里,大家积极筹备《青海日报》的创刊工作。

最初的青海日报社,房屋、设备极为简陋,20多人分别挤在大约20平方米的两间平房里办公,凳子不够,两个人合坐在一个方凳上。晚上在灰暗的电灯下工作,还要点上蜡烛来助明。办公室同时又是宿舍,全社只有一辆马车作为运输工具。青海日报社印刷厂是在接收解放前旧印刷厂的基础上组建的,印刷设备落后旧损,印刷机、铸字机等全靠手摇,接收新闻电讯的收发报机也要靠手摇发电。

梁志德老人回忆说,刚到青海,大家过着简朴的供给制生活。个人家当除了一床被褥、一套棉衣和几件单衣外,可以说一无所有。大家吃穿一样,穿的是国家发的灰棉布衣服,主食吃的是青稞,偶尔吃顿白面、大米。有时馋得实在不行了,就去清真馆子吃顿尕面片改善生活。报社没有饭厅,就在露天的院子或自己的办公室、宿舍用餐。大家共用一部手摇电话机。

“一汽车办报人”他们中有的来自陕西群众日报社,有的来自新宝鸡报社,有的是西北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中只有极少数人曾在革命老区从事过报纸编采工作,大部分都是新手,对新闻业务很不熟悉,在宝鸡办报不到两个月的同志来这里都成了业务骨干。新参加工作的同志开始写的稿子往往要改成“大花脸”,多次返工;来稿很少,每天平均只有四篇多。

在人少事多的情况下,在社委会领导下,除了继续吸收当地有志之士来报社工作和在工作中加紧培养提高外,大家不分昼夜地干,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不少人还要忙到深夜;哪里工作忙,大家集体去帮助那里,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工作,社长有时也要当校对、摇机器印刷……为了帮助大家尽快熟悉青海的省情,了解民族语言,尽快上手工作,编辑部请人作报告,讲解青海地理、历史、民情、现状等;举办藏语训练班,请当地汉族同志教说青海方言。

凭着一股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热忱和激情,大家边学边干,青海日报社就这样开始运转了。

高原人民有了第一张属于自己的报纸

尽管已到90岁的高龄,青海日报社老报人王展作为创刊者之一,回想起创刊时的场景,依旧热血沸腾——

出创刊号的前一天——1949年10月19日,大家都投入到最紧张忙碌的状态。从早上开始设计版面、划版样,一直忙到晚上。下午,社长午人、副社长乔迁和编辑们先后到印刷厂,同车间的工人研究拼版等细节,然后发排了地方稿。当时排字效率很低,每人每小时只能排300多字;电稿是由收报员戴着耳机抄收电码,然后由译电员译成汉字,编辑看过译稿加上标题才发排,所以四个版费时很长。领导、编辑、校对齐上阵,同编同校,直到把版上了机器(创刊时用的活版)。创刊的报头字“青海日报”由西宁市军管会的蔡德芳题写,用木板刻制后付印。

王展老人依旧清晰地记得,当时,每个人浑身是劲,根本不觉得累,看到第一张报纸的印样才敢睡觉。可躺在床上,脑子里还不停回忆自己所经手编辑或校对的稿件是否有错漏。为了保险起见,干脆披着外衣专门去车间再看一次才放心。

1949年10月20日,第一张《青海日报》正式出版!

从此,党和各族人民在青海高原上有了第一块舆论阵地,《青海日报》就这样开始担负起党的宣传工作,开始为青海各族人民服务!

青海日报社已故老报人陈均也是创刊者之一,在世时,他曾赋诗一首,追忆创刊时的情形——

一夜编校人未眠,晓来新报贴街前。

各族群众走相告,青海日报今创刊。

《青海日报》从创办之日起就得到青海省委的关怀和各级领导的重视。

1949年10月16日,青海省委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创办《青海日报》的工作方针,任命午人为社长兼总编辑,乔迁为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还决定成立党报工作委员会,加强对报纸的领导。省委书记张仲良任主任,西宁市军管会主任洗恒汉、副主任张国声、文教处处长刘瑞芳和午人、乔迁、欧阳石为委员。

同年10月20日,青海省委发出《关于出版〈青海日报〉的决定》。《决定》指出:

1.《青海日报》为青海的地方报纸,是地方区级以上与部队连级以上干部及本省各族各界人民的读物。省委将通过它来向青海省各民族人民传达党的主张,交流经验,指导工作;通过它来团结全省各界人民,推行党的各项政策,建设新青海。

2.根据青海省的特点,办报方针首先宣传做好民族工作,系统地揭露马步芳的罪行,启发各民族人民的政治觉悟,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干部很好地掌握民族政策。同时介绍革命知识。

3.实现“全党办报”方针。各级党政领导机关负责同志和干部要重视报纸,开展通讯工作,要善于运用报纸这一武器来推动工作。各级领导同志要注意阅读报纸,给报纸写稿,经常关心党报,和报社取得密切联系。报社要积极培养通讯员,组织通讯网,和各地党委取得密切联系,共同领导开展各地的通讯工作。

4.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提高报纸的战斗性。

5.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反对“客里空”作风。我们的报纸是为人民服务的报纸,对人民应有责任心,一字一句从内容到形式都必须真正有利于人民。报纸所刊登的每一条新闻,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精神做到完全真实。

6.青海日报社全体新闻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熟悉青海情况,提高与改造自己,战胜困难,努力工作,保持艰苦作风,团结一致全心全意为青海各民族人民服务,办好报纸。

这张四开四版的报纸,一开始就富有生命力。它以鲜明的立场和崭新的面貌,呈现在青海各族人民面前。以强大的革命舆论力量,占领思想阵地,有力地推动着党的各项工作。

第一张《青海日报》出版不久,毛主席于1949年11月间亲笔书写了“青海日报”四个字的报名,“日报”二字重写了两个,让青海日报社挑选。字是经原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转送过来的,1949年12月9日正式启用,直到今天。

力量的源泉,风雨中的情谊

创刊的年轻记者编辑们没有科班出身的办报能手,没有新闻学专家,更不了解刚解放时青海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等。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经过短暂半个月的紧张筹备后,第一张《青海日报》能够顺利问世,并且很快就进入了青海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去?

“大家敢闯敢干的劲头就是凭着党的教育和革命热情,凭着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为青海各族人民一心一意服务的信念,凭着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精神!”

创刊者之一、青海日报社老报人王捷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青海日报》创刊初期,在青海省委的领导下,青海日报全社职工继承和发扬革命老区人民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上下一心,不怕吃苦,不畏困难,精神饱满地投入工作。大家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新闻业务,提高自己的办报水平。一条新闻可以耐心地改写几遍;一篇重要的社论,要集体讨论,反复审定。当一篇文章收到良好的社会效应,采编者的喜悦心情如同自己家里有了喜事;当报纸出现差错,编辑部甚至全社职工集体检查,采、编、审、校、印各个环节争着自我批评和承担责任……

青海解放初期,社会不够安定,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疑虑。为深入采访,青海日报社的记者不畏随时都可能发生的危险,徒步奔走农村,骑马深入牧区,边做群众工作边采访来自群众的新闻,有的年轻记者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正是因为这些,才得以使《青海日报》以完全崭新的版面和真实的新闻报道面向解放后的全省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它以通俗化的文风、大众化的内容,针对青海省多民族的特点,有效宣传了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同时积极反映群众的要求和意见,进一步沟通了共产党、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密切关系,也使广大群众从读报中感受到自己是新中国新闻报道的主人,感觉到《青海日报》的可亲可信。

生活是艰苦的,也是欢乐的。在艰苦的日子里,为了党报事业,大家风雨同舟,共度难关,彼此在患难中结下了水乳交融的深情厚谊。

晨曦微露,大家一起出操跑步;工作间隙,大家共同下象棋、打球,或一起漫步街头,相互交流思想、工作体会和学习心得。他们之间,没有上下级的严格界限,相互称呼都是本人名字或老某、小某。

虽然工作繁忙,生活艰苦,但大家自得其乐,工作和生活中充满了欢声笑语和奋发向上。大家组织起来,学唱“国际歌”、“共产党好”“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请民间艺人来报社演皮影戏,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大家对党的新闻事业怀着无限追求,对前途充满了信心,奋力开拓着《青海日报》这片新天地,辛勤耕耘这块党和人民的新闻之“田”,并为之奉献了一生。

在青海日报社的人事档案里,记者看到了一份创刊人员的名单,其中绝大部分人已经故去。但他们的精神却薪火相传,永远珍藏在我们心中。

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和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闪光的往事和发人深思的创业历程,给我们以鼓舞和力量,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弘扬优良传统,深化改革创新,深入践行“四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