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懒汉脱贫忙发展 当上羊倌奔小康

来源:长云网作者:马佩玉 张静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0-08-03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马佩玉 张静)几个连续急转弯路段,重复上、下坡,犹如过山车一般惊险刺激,从马营镇政府前往阳山村的这条路,在阳山村村民眼中已经非常不错了。

张尕勺家门前的杏树

尕勺家曾经的土坯房子

阳山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马营镇北部,因地处脑山地区,交通不便,干旱少雨,只能靠天吃饭。“这里曾是极具险要的路段,每次从镇上到村子的往返路途,充满了挑战。如今,路段虽依旧险要,但已经演变成了乡村硬化道路,比以前好走多了。”包村干部白云说。

尕勺一家四口现在居住的房子

顺着满眼的绿,在道路尽头的阳山村,依山拥翠,群山掩映,处处透着勃勃生机。走进村子,家家户户门口停放着的小轿车,展示出一派崭新的面貌。

如今尕勺一家居住的房子被收拾的井井有条

“我们家现在有种植、养殖,虽然辛苦了点儿,但这才让我感觉到现在的日子过着更有奔头。”张尕勺笑着说道,言语间透露着对生活满满的幸福感。

房前屋后被花开艳丽

几年前,张尕勺在村里就是一副“懒汉”样儿,这个看着憨态可掬的男人曾着实让村两委和村民们“头疼”,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脱贫攻坚精准施策的工作在村子里全面铺开,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宣讲等活动,群众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转变,阳山村绝大多数贫困户依靠党的好政策,通过双手勤劳致富。

夫妻俩在菜园子里除杂草

然而,张尕勺依旧自甘人后,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那些年,他满足于自家那一亩三分地,种地不懂维护,连除草对他而言都是件困难事儿。同时不理家事,一家四口人住在一间不大的土房子里,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摆设。一年到头,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全靠党和国家的政策性收入和亲朋好友的接济维持。

曾经杂草丛生的房前院落种上了各种蔬菜

眼看着村里村民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而张尕勺家的日子不仅没有起色,还越来越贫困,阳山村“两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让张尕勺转变思想观念成为阳山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工作的一个重点。白云说:“当时张尕勺一家成了村里重点扶持的对象,对他我们做了很多工作,村两委班子成员轮流对他进行宣讲教育。后来在大家的引领下,他自己也慢慢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几度苦口婆心的劝告和相关政策讲解下,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尕勺的思想开始有了转变。

窗明几净的房屋

2017年,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村子里进行了危房改造项目,张尕勺家的土坯房拆了,重新盖了砖房,崭新的门窗,粉刷好的墙壁,厨房也有了,添置了家具,居住环境焕然一新。张尕勺告诉记者:“国家补贴了45000元,我自己就凑了5000元,这个房子盖起来了。”

旧貌换新颜,如今,张尕勺家宽敞明亮,陈设也明显多了,从城里买了的沙发添置到堂屋中,慢慢发生的变化让张尕勺沉默寡言的妻子舒展愁眉,多了几分笑容,墙上的挂件、炕上的枕巾,都出自她的巧手缝制,经她这么一装点,屋子里更多了一份温馨舒适。

舒心的日子过起来了,张尕勺也在探索着自己的增收渠道,每每从家里遥望远处的山,山那边的草长势很好,灵机一动决心要干养殖,政府补贴产业项目到户,每人给予5400元,张尕勺一家拿到21600元的扶持资金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在家门口的空地上盖上了110平米的羊棚。村里人时常开玩笑说张尕勺对羊比对老婆孩子好,专门给羊盖得“三居室”,喂草喂水这件事向来都是他亲力亲为,不让妻子和孩子们插手帮忙。张尕勺一脸自豪,他说:“我养的羊虽然数量不多,但都是草膘羊,肉质好的很,每年能卖出去十几只羊,光这块的收入收入能达到15000元。”

尕勺精心喂养的羊群

目前,张尕勺养殖有模有样,妻子也有了自己的一份收入,镇上给妻子安排了一份保洁的工作,每个月收入1500元,考虑到妻子上下班走路困难,张尕勺特意花了四千多元给妻子买了一辆三轮车,步入正轨的生活是一天一个样。

尕勺给妻子买的三轮摩托车

“想想以前的生活,真的不应该过成那个样子,靠自己的双手挣钱感觉真好,加上我们种植的收入,现在家里一年下来都能收入五万元了。” 张尕勺双眼湿润:“在我生活最艰难时,是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让我站起来,重新树立起了对生活的信心,我会慢慢扩大自己的养殖规模,让自家的生活早点奔上小康路。”

2017年成为脱贫光荣户政府奖励的一台手扶拖拉机

堆成的草垛是为羊提供的冬季储备粮

记者后记:

曾经的“懒汉子”摇身一变成羊倌,从等靠要到积极谋发展,张尕勺的转变尽显青海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的显著成效。

110平米的羊棚

远处的山就是尕勺平时放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