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七难”穷山村 搬进“幸福窝”

来源:长云网作者:张静 马佩玉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0-08-02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张静 马佩玉)7月29日,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海东分队来到了化隆回族自治县扎巴镇。在扎巴镇有两个“有名气”的村子,被大家称为“七难村”和“45度村”,那就是东拉卡村和洛乎藏村。东拉卡村位于扎巴镇东南约15公里处的干旱脑高山区山顶,从上空俯瞰,村民住房依山形错落而建,地形地貌沟壑纵横,全村的情况被概括为:走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就业难、娶妻难、通信难。洛乎藏村位于扎巴镇东南约5公里处洛乎藏山顶,属于国家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作为干旱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加之,由于地形支离破碎、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地洞地坑遍布,极易出现泥石流、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东拉卡村旧貌

洛乎藏村旧貌

为了改变村民们的生活现状,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经过省、市、县的共同努力,2016年提出了将扎巴镇东拉卡村和洛乎藏两村实行新型社区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化隆县借力新型农村社区,探索出了一条“扶贫易地搬迁+新型农村社区”的新路子。依托这条精准脱贫新路子,东拉卡村和洛乎藏村的187户813人全部告别穷山坡,住进了新楼房,开启了新生活……

搬迁后的东拉卡村和洛乎藏村

走进易地搬迁新型社区,只见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现代化的小区映入眼帘。小区内水、电、暖、宽带、硬化路等设备齐全,卫生室、文化室、活动广场应有尽有,处处洋溢着现代化的生活气息。在社区记者遇到了刚从山上放牧回来的韩乙奴四,他是洛乎藏村村民,和老伴有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聊起以前的生活,韩乙奴四直摇头,他皱着眉说,“以前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家家户户都是靠天吃饭,家里住的是土坯房,一到下雨天就开始发愁,愁房子漏雨,愁泥路出不了村,甚至连吃水都成问题。”

自精准扶贫以来,韩乙奴四和其他村民们的生活出现了转折点。韩乙奴四回忆,2017年11月搬进新房的那天,一家人像过年一样高兴,“量血压终于不用走5、6公里路了,下雨也不用愁那些问题了,一切都变方便了。”韩乙奴四喜上眉梢。在记者问到住进新房后,以后该怎么生存下去,日子怎么富起来时,韩乙奴四信心满满的说,还得感谢好政策!2015年他通过“530”贷款(五年三万零利息),买了6头牛、十几只羊,经过几年的积累,如今他又开了个“家庭牧场”,好学的两个儿子也通过带薪在岗+培训,掌握了拉面技术。以前由于条件限制,韩乙奴四的孩子们都没学到文化,出门打工也受限制,后来掌握了拉面技术,两个儿子都出省给拉面馆打工,有了不错的收益,经过一家人几年的积累,再加上政府给的5000元创业基金,如今韩乙奴四的小儿子也当上了老板,在河北省邯郸市有了自己的拉面馆。“要不是国家的这些好政策,现在这样好的日子,我想也不敢想!趁着我现在还能干动,我就想一家人再奋斗几年,给大儿子也开个拉面馆!”韩乙奴四的眼睛里充满了希望。

韩乙奴四家旧貌

韩乙奴四一家只是东拉卡村和洛乎藏村的一个缩影,搬出“七难村”的村民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家靠着勤劳的双手出去打工、创业、开拉面馆,通过各种方式,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昔日的“七难”村民,如今对未来有了新的规划,日子也越过越有滋味!

韩乙奴四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