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焜锅书记”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
长云网讯 (融媒体记者 马佩玉 贾晓云 鲁海曦)7月13日,“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采访小分队第二站走进海南州,来到素有“小江南”美誉的贵德县,开启海南州脱贫攻坚采访报道。
“焜锅书记”为村里的馍馍代言
伴着郁郁葱葱的美景和淅淅沥沥的小雨,小分队来到了尕让乡阿言麦村,走在村道上,空气里弥漫着一股焦香的馍馍味,记者一路寻香找到了刘永梅家。忙碌的刘永梅边照应着我们边烧着草灰做着馍馍,旁边有一个人在打包装箱,忙着包装之余不断的有电话打进来,不是订购馍馍的,就是催着送货……这个忙的不亦乐乎的人就是村里的第一书记杨培宏,这位第一书记可有点 “不务正业”,他就是远近有名的“焜锅书记”。
不一会功夫六个焜锅就要出锅了,扒开草灰掀开锅盖的瞬间,焦香的焜锅味扑鼻而来,这外脆内软,颜色金黄,看似普通的焜锅馍馍,却都有着自己的“身份证”,杨培宏介绍说这个“身份证”是他们定制的模具自带的,每个馍馍做出来后背后都有一个编号,客户如果遇到馍馍有问题杨培宏就可以按照编号追根溯源到户处理问题。
洛加正在装修的新屋
杨培宏自从担任了阿言麦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便一门心思的投入到村子里与村民们并肩作战,决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一个普通的焜锅馍馍在他眼里成了“香饽饽”,他不光提议村里制作销售焜锅馍馍,还绞尽脑汁的给焜锅馍馍找销路。2019年7月村里选出8户人家开始做起了焜锅馍馍,这8户人家也是积极响应,很快焜锅就做出来了,可是怎么卖、卖给谁成了摆在杨培宏面前的难题。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做焜锅,肯定不会再买我们的,我要把这些焜锅买给城里人。说干就干,杨培宏自己设计制作了两张广告牌,开车拉上焜锅做起了“小商贩”。万事开头难,第一次摆摊的杨培宏4个小时才卖出去了6个焜锅,但他并没灰心,胖子不是一口吃成的,销路也不是一天能打开的,连续几天,杨培宏发着朋友圈、摆着摊、变换着售卖口号,生意也慢慢好起来了。今年的五月一号,加了一夜班的杨培宏准备早点回家陪老婆孩子过个节。还没动身他就接到了一户村民打来的求助电话,原来这户村民在没有客户下单的情况下,做了140多个焜锅,“杨书记,我这么多的馍馍可咋办,你得帮我想想办法”。“五一休息五天,等我回来,馍馍早就放不住了,今天我必须得给它卖出去”,这一次杨培宏仅用一个多小时就卖完了140多个焜锅。如今阿言麦村的焜锅馍馍已经卖出了18000个,不仅卖到了省城西宁,还远销广州,从以前的散装销售找客户变成了定制销售。这背后是杨培宏的默默地付出,他找人为村民们培训,从馍馍的质量到份量到口感都商议出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为消费者从源头把好质量关,这才有了那么多的回头客。杨培宏告诉记者:“我自己也是生在农村的长在农村的,没有什么是我不能干的。”他的话语里透露着一丝坚定。
洛加开的小卖店
村里的养殖能手
洛加,曾经是尕让乡阿言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父母年迈多病,妻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不能下地劳作,加之自己身患眼疾,家中只能靠儿子在县城打零工来支撑家庭重担。经过贫困户申请、入户调查、认定公示等程序,洛加家被识别为阿言麦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被评为贫困户那天起,他一直感到脸上无光,睡觉都不踏实, 2018年1月,在村“两委”和驻村干部的帮助下,他利用家里的积蓄和“530”贷款,修建了生猪养殖大棚,购置了生猪10头,干起了养殖业。起初,由于技术缺乏,生猪长势不好,他心里面只有干巴巴地着急。正当他六神无主的时候,他参加了养殖培训班系统地学习了猪棚规划建设、饲养管理技术、猪群发病原因、疫病防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他找准了症结,改进了技术,加强了疫病防控,生猪长势越来越好,他的脸上也挂满了笑意。仅仅一年,他在生猪养殖业方面净收入达1.8万元。
现在洛加的养殖业做起来了,洛加的妻子才项卓玛的病情也慢慢稳定了下来,她再也闲不住了,今年1月份,在家门口开起了小卖店,洛加告诉记者:“小卖店一天纯利润能收入七八十块钱,一个月下来,挣得也好着呢。”才项卓玛虽然不会用汉语表达,但她的眉眼间却洋溢着稳稳地“幸福感”,去年洛加一家人均收入达到10800元。
洛加告诉记者:“国家的扶贫政策来了以后,我就自己搞起了养殖场,养了几头猪,2018年收回来两三万块钱,2019年以来我扩建了,卖了20多头收入也不错,依靠国家的政策、党的政策就这么好,农民的生活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
村里有个致富带头人
“我们村里不光馍馍做的好,致富的能人还不少。”说这话的杨培宏,一脸的自豪。
在杨培宏的带领下,记者们来到索南仁青的家中,只见门前停着一辆黑色越野,就像见到索南仁青本人是一样的精气神十足,已经成为包工头的索南仁青,依旧是一副谦和的样子,他向记者说起了以前的日子:几年前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索南仁青一家来说,生活过于艰难,不仅他患病在身,妻子也是有病在身,正如他描述的那样,生活的不如意在那个时候都集中到了一起,尽管如此,生活还是要继续。2017年了解到一些扶贫政策之后,贷了“530”贷款和互助资金,他包揽了工程开始修路,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他收入了12万元,从此他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顺心,作为村里的贫困户,不光脱了贫还致了富,在国家的政策扶持下,他才有了今天,“吃水不忘挖井人”,他觉得自己也有义务带动同村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采访期间,记者从心直口快的杨培宏口中得知,去年的洪水期,索南仁青义务的帮着阿什贡村修补了堤坝并且做了筑牢加固,他提供了自己的一台挖掘机和四台拖拉机,修了四天四夜才完成,那一次让阿什贡村避免了洪水上涨冲毁堤坝。索南仁青告诉记者:“不管自己身处什么样的位置,都要平等看待所有人,还要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党的政策下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我们时刻感党恩。”
村里建起了“老年驿站”
从索南仁青家中出来,一路只听着杨培宏津津乐道的聊着村里的事儿,每每遇到对向走来的村民,都与他热情的打着招呼。那种感觉别提有多亲切了。
一路边走边聊,在杨培宏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村委会,一名藏族妇女拿着一兜子菜向我们走来,跟杨培宏用藏语说着什么,说话之余也向我们投来了热情的微笑。她是村民仁增项毛,今年50岁的仁增项毛是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老党员。一个月前村子里建立起了老年人驿站,免费为村里的高龄老人提供午餐,原本在为村子里幼儿园四十多个孩子做饭的她,主动要求自己也要为老人们做饭,这一个月以来,她每天都在为老人们变着口味的做饭吃,经常都是从自己家的菜园子里拔菜过来,这期间没有向村里要过一分钱。
杨培宏说:“我们村子的民风就是这么淳朴,在我们村子没有人喝酒也没有人打麻将,村民们话语里总是离不开“感恩”二字,大家都很团结一心的为脱贫之后奔向小康生活而奋斗着。”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像杨培宏一样的驻村第一书记还有很多,他们的脚下沾了多少泥土,工作就付出了多少热情。杨培宏不光要为村民们谋划发展路子,还要彻底切断村民们的返贫路子,更要让村民们齐步走向了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