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向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跑好自己的一“棒”

来源:长云网作者:滕萌 陈尚云 郑明星编辑:陈艳发布时间:2020-07-14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 陈尚云 郑明星 玛多广播电视台) “我们拿不出什么东西来感谢你们,只能写一份信表达谢意,谢谢你们让我们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谢谢!”花石峡镇措柔村代表在玛多县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分红大会上说。此次玛多县召开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分红大会,对30个村、建档立卡户进行项目收益资金分红。

玛多,藏语意思为“黄河源头”,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西北部,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人口稀少,海拔4000多米。玛多县地处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腹地,是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发源地,是青藏高原重要的生态屏障。

扶贫工作永远在路上,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奔向更加美好新生活的新起点,“滴水之恩永记心头,党的恩情说不完”,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建档立卡户索索一家,过去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自己没文化,也没有谋生的手艺,一家人生活很艰苦。自从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集结号吹响以来,玛多县委县政府依托当前实际,提出了“九个一批”玛多精准脱贫政策,实行建档立卡户一户一岗,而索索有幸成为生态管护员中的一名,每年有21600元的收入,加上每年草原奖补资金每人也有10000元余,大大改善了索索家的经济收入状况和提升了他们一家的生活质量。

索索说:“各级领导和各位帮扶干部一次次的深入我们家中,耐心细致的询问家庭基本情况,不厌其烦的讲解各项帮扶政策,不辞劳苦的为我们送政策、送技术、送资金、送温暖,提供就业岗位、医疗帮扶、资金帮扶,帮助我们早日摆脱贫困。现在,我们全面摆摊贫困,所有建档立卡户的生活都有了很大改善,大家的主观脱贫意识、勤劳致富意识明显增强。”

惠从何来?用心领会,在思想上更加坚定。恩向谁报?用情感悟,在行动上更加自觉。如何报恩?用力落实,在践行上更加坚决。

“以前大多数牧民生活在牧区,基本上住的全部是帐篷,在牧区吃水困难,吃的水都是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每天靠捡牛粪取暖,村里也没有固定的会议室,商量或通知事情都是随便集中在一块草地上。”花石峡措柔村代表说,没有经济来源的村民们只能把帐篷搬到镇政府附近的草场上,每天靠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过得非常困难。自从开始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后,花石峡措柔村77户牧户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有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及帮扶单位一次又一次给措柔村贫困户的鼓励和帮助,让牧民们重新燃起了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过去住在帐篷里困难牧民,现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水井打到了家门口,打水来回都不会超过5分钟,比雪水干净了许多。”现在措柔村还有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社,据了解,2018年总收入78.58万元,总分红50万元,户均分红2500元,人均893元;2019年总盈利更是达到167.15万元、总分红达到76.22万元,户均分红3467元,人均分红1291,户均最高分红达到30346元。村里还建了医疗室,方便了村民们基本的看病买药,还有了互助协会,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的还可以申请借款。现在措柔村每年有草补、国家电网分红、村里合作社分红、打工工资等等,加在一起就是每家每户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玛多县委书记何海燕说:“今年分红是近年来分红力度最大、分红覆盖最广的一次,让贫困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扶贫政策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在近日举办的分红大会上,受益村代表和建档立卡户在发言中充分表达了对党的浓浓感激之情和对习近平总书记的热切感激之心。一致表示“党的惠民利民政策,不仅让我们脱了贫,还有稳定致富的产业,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生活越来越幸福。党的恩情说不完,在感恩的同时,我们当好脱贫攻坚的‘排头兵’,不等、不靠、不要,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支持下,进一步增强感恩奋进的意识,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