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黄河两岸 看脱贫攻坚】 “一片绿”取代了“一片黑”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 陈尚云 郑明星)大武乡格多村位于玛沁县东南部,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49人,2019年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2016年至2018年格多村先后获得州级文明村、县级文明村、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村支部书记多旦带领村民种草致富,绿化家园,格多村成了全乡甚至全县的种草致富先进村。
“草原的牧民都靠牲畜吃饭,而牲畜又靠草,没有草我们牧民生活很困难,所以更要紧的事,就是种草。”格多村党支部书记多旦回忆先前的格多村,只有一片片的黑土滩和老鼠洞,寥寥无几、骨瘦如柴的牛羊,生活贫困的牧民百姓,多旦心中默默暗誓,一定要改变这一切。
7月的格多草原,绿草如茵,周围黄色小花围绕左右,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象,正如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美景之中,多旦回忆说:“为了改变当时的现状,我就带头组织当地村民,‘领路’进行种草、灭鼠工程,并组织动员全村牧民入股,成立了格多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为了带动群众,把产业搞起来,把群众引上致富道路,多旦自己拿出1000亩地,带头示范建设饲草基地、藏羊养殖基地,期间并带头自学修理机器、开拖拉机,可事与愿违,多旦屡遭种草、养殖失败的打击,但从来没有放弃过,依然勤勤恳恳带领村民勇往直前。多旦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去改善环境、帮助村民致富。
据当时数据资料显示:格多村1.68万公顷草场,黑土滩面积达到1.1万多公顷……这是一组痛心的数据,多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拨开了牧民百姓心中的迷雾,使大家看到了希望。
看着多旦敲开致富的大门,牧民百姓心动了,纷纷行动起来加入种草行列,成了全乡甚至全县的种草致富先进村。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尝试黑土滩上种草失败,至2019年多旦和村民累计种草达660多公顷。“那些年我们也换了不少的草种,有多年生草还有当年生的燕麦草。”多旦告诉记者,2019年格多村依靠治理黑土滩、种草,畜牧业获得了近60万元收入。
时至今日,格多村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已逐渐壮大,收入可观,黑土滩由先前的13万亩变为仅剩的3万亩,曾今的“一片黑”已由如今的“一片绿”取而代之,灭鼠面积也达到了10万亩。多旦望向草原:“老鼠少了,草多了,牛、羊吃的好了,牧民保护生态意识增强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牧民群众也越发的富裕起来。”
身兼数职 好榜样就是他
多旦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当一名白衣天使,但家中经济条件有限,没钱上学,他便开始自学医学长达10年之久。1988年,他有幸参加了果洛州军分区卫生科的学习培训,医术也略有小成,自此便开始替村民看病。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村民生了病,他总是第一个跑过去,当时的格多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又没有交通工具,当较远的村民找他看病时,他总满头大汗的跑步去、跑步回,村民对他的这种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如今的他,依旧坚守着这份良心职业,现已是格多村公认妙手回春的好大夫。
在基层任职长达15年的多旦,深深地感觉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多么的重要,他时常对自己说:“当好一名村干部,首先要做一名扶贫帮困的优秀共产党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由于格多村地处比较偏远,信息都比较落后,要使广大党员和牧民群众一下抛开旧的观念是很难的,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旦举办培训班,通过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习班,让广大牧民群众接受新的教育、新的启示、新的认识,也使牧民群众逐渐转变了以往旧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向高效畜牧业的转变。
多旦不仅是村党支部书记,还是村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他调解的矛盾纠纷数不胜数,只要村上大大小小的矛盾,都会找他调解,因为在他的细心调解下,矛盾都会得以化解。多旦清楚的认识到帮助贫困户一定要在关键时刻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因此,他每年都会带领村委会成员给贫困户送去温暖,在他这种精神的影响下,人人都以他为榜样。
“我深深地爱着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时刻牢记自己的入党誓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形象,没有辜负党和人民殷切期望,也无愧为一名共产党员。只要我还行,就会一直带领全村的牧民百姓走向致富路。”多旦看着草原自豪的说。
记者手记:
望向现在的格多草原,再看看我身边今年已经68岁的多旦书记,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致富路上不断前行?又是什么让他在屡遭失败之后仍不放弃改变格多村现状?是初心,是坚守,是责任,是全村牧民百姓对多旦的信任与支持。现在的格多村依靠变绿的黑土滩开始两条腿走路,一个是饲草种植,一个是生态畜牧养殖,而他成了“富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的致富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