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十年的玉树值得深读
地震后经过十年重建的玉树变了,一个全新的玉树不仅让人眼前一亮,而且让人感慨万千。其中全新也好,感慨也罢,重要的是震后十年的玉树值得深读。
之所以说震后十年的玉树值得深读,缘由来自玉树巨变的深刻,这种深刻不是简单地理解玉树从一个镇变成了一座城,而是需要深层次地剖析玉树人的巨变。因为玉树人的巨变是深刻到了骨子里,深刻到了灵魂里。
虽然玉树从一堆废墟瓦砾中“转世”成为了一座现代化城市,让见证了这一变化的人们无不惊叹。但是,从普遍意义上讲,在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建成一座城市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难的是树立一代新人。在这一点上,玉树却做到了,并且做得淋漓尽致,足以透人心脾。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那么,玉树究竟是如何做到了十年树人的呢?这就是需要深读眼下玉树的原因。过去的玉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落后,这种落后最典型的表现是人的意识的落后,意识的落后宏观上注定了玉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微观上决定了牧民生活方式的落后,具体表现在传统束缚与现代文明之间若即若离,玉树生产方式和牧民生活方式变化步伐缓慢,生产能力提升和生活质量提高未能与时俱进,时代差距越拉越大。其中一个关键原因是,地处内陆边缘的玉树长期自闭,不同地域文化撞击难以共鸣。
然而,在玉树震后重建的十年里,这种情况就大不同了。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感召下,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建设大军挥师玉树,他们不仅是建设者,也是宣传员,更是播种机,将现代文明全景展现在了玉树人民面前,播下了现代文明的火种,让广大牧民切身感受到了国家力量,分享了现代文明成果,使不同地域文化撞出了火花,产生了共鸣,不仅将一座城建在了雄鹰飞过的草原,而且将这座城的根基筑在了玉树人民的心中,让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新的信仰。这一新的信仰就是对现代科技、教育、文化的敬畏,对现代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遵循。如果对今天的玉树人非要作个评价,毫无疑问的是,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经拥有了纯粹的现代基因,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最新鲜的血液,他们渴望紧跟时代步伐的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
玉树,这个昔日牧人的家园如今出落得俨然一座现代都市,特别是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市民也好、牧民也罢,最令人起敬的是,人人心怀感恩,声声不忘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激,党和国家、人民是他们言语中出现最多的词汇;听党的话、跟党走是他们自觉的行动,并且坚定不移。他们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新家园,街道上没有一处垃圾、墙体上找不到一点乱涂乱抹、河道里看不见一个塑料袋漂浮、十字路口看不见一个人闯红灯横穿马路……仅从这些现象中就折射出市民素质之高超乎想象,群众获得感和幸福值可见一斑。
玉树这一切深刻变化,深读起来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只有在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才能诠释“不言弃、不放弃”的真实含义,才能拥有玉树灾后重建的强大推动力,才能成就玉树今天的欣欣向荣;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才能汇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波澜壮阔,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组织力,才能让一个全新的玉树矗立在世人面前;得益于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家国情怀,只有在各民族一家亲的这个大家庭中,才能实现“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的初心使命,才能携手共进,共享成果,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开创更加美好的玉树新时代。
为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玉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