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玉树|诉说艰辛往事,开创“两个越来越好”新局面 ——访原玉树州人大常委会主任昂格

来源:三江源报作者:编辑:穆春莹发布时间:2020-04-09 查看数0

玉树“4.14”地震灾后重建的成果是举世公认的,说成就看得见、摸的着,都是实实在在的。今昔对比,新的公共产品增加了,有了高速公路,330大电入网等等,老阿爸“逛新城”看到的稀罕事、新气象是说不完的。但是,要让人们真正感受新玉树的变化,在精神层面受到震撼和鼓舞,还得从往昔艰苦的岁月说起。

昂格是玉树州家喻户晓的发挥老干部余热作用的杰出代表。他生于1954年8月,祖籍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吉曲乡,1974年7月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少语系分配至州委州革委会翻译组工作,197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11月担任州委组织部副部长、州纪委常委,1992年任正处级副部长,1996年5月担任州委常委、纪委书记,1999年5月担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州委常委、纪委书记。2012年3月离开工作岗位,2014年11月退休。                

                            一

“我作为首届青海民族学院工农兵学员,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光辉,使我的人生有了闪光点和无悔的历程。”说起往事,昂格总是抒发出对党和国家的真诚感恩。他说:“我的家乡吉曲是个风光优美的地方,属于半农半牧区。在风调雨顺之年,青稞、大豆、蚕豆、油菜、洋芋、芫根等农作物收成好,基本上可以过上自给自足、丰衣足食的日子。我非常热爱吉曲,我的父母在三年自然灾害中相继去世,我和我的哥哥是由姨娘含辛茹苦抚养长大的,她的名字叫尕保,是个居家修炼的尼姑。她很有才华,勤劳能干,会藏文、裁缝、造纸。她是我学习文化的启蒙者。她平时不让我干活,只要我每天看书学习。1968年10月,我作为囊谦县“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第一次走出山村、来到囊谦县继而到州府结古镇,参加学习“毛选”交流活动。活动结束后,就有学校要留我在结古上学,但是我很恋家,就没有答应。1970年10月青海民族学院来人招收学生。当时群众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但是,我的姨娘尕保听说后,她鼓励我去。她说‘你应该去,要往远处去,到更大地方去。’后来在小学老师的推荐下,我如愿以偿。”

昂格老人讲得非常认真、真诚。他说他在上青海民院之前,已经是一个能挣全工分的劳动力,生产队的春播、挖虫草、秋收等时节的农活都干,还帮会计记公分,在当时来看一年也有不菲的收入。这些钱由姨娘存着,当他的学费、路费。

那一年的10月25日,是一个吉祥的日子。这一天昂格离开囊谦吉曲和姨娘踏上他的求学之路。当时因无乡村公路,昂格在他哥哥的护送下,两人骑马2天才到达县城。天亮从家里出发,到傍晚到了一个叫达达娘的地方,在此处的牧场借宿,第二天天不亮就出发,天黑时分到达县城。到了县城,我们住在亲戚家里,一边检查身体,一边等青海民院的老师,大概等了近10天,我和哥哥吃完了姨娘准备的炒面和干粮,一天只吃2毛钱的一个饼子,由于等的太久,我又想家了,我甚至还盼着身体不合格回家才好。后来从县城坐了整整一天车,来到了结古镇,晚上住在大众旅社。不想此次有5名来自囊谦的娃娃目测不合格退回去了。11月19日,到了青海省城西宁。        

        二

“在青海民族学院我被编入四连一排,共有24名学生,男生女生各12名。进行摸底考试,由于考试内容基本上是我在囊谦县吉曲学过的毛主席语录,我考得了较好的成绩。当时每个学生的菜票18元、米面票28斤,另外有2元的助学金。当时根本吃不饱,到了月底一般只能吃菜汤泡馍馍。1971年,我们正式转入大专部学习,如果这时不想继续学习回家可以拿到中专文凭,可以分配工作。很多学生都愿意马上回家,早一点参加工作拿工资,结束穷学生的日子。我也萌发了此念,但是我的想法被老师李元开阻止。他说‘不行!不要去,继续学习。’”

“在青海民院学习生活,按照毛主席的 ‘五七指示’要‘学工、学农、学军,兼学别样。’要与‘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的资产阶级思想斗争,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一次学农是坐车去的,第二次去黄南州尖扎县‘五七农场’劳动,是徒步像解放军一样拉练前行,第一天到达平安,第二天到了昂思多,第三天到达目的地。每到一处老师和同学们安营扎寨,后勤保障车供应吃的。我们去过海南州兴海县河卡乡参加校外教学、学习、劳动、社会调查,要求写心得体会和调研报告。在河卡乡我们住在老百姓家里,把学校给的钱和粮票交给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在海东互助县南门峡公社大老虎沟大队,每天的主食是洋芋,有时候有青稞面做的馍馍。临走时候,热情的贫下中农伯伯为我们在大队部做了白面油饼,那味道此生难忘,又香又饱肚子。”

“那时候只有一个40天的暑假,没有冬假。从西宁到州上有班车。有一次车坏在温泉,修车修了3天,学生们住在旅社,三个人睡一张床。第6天才到结古。到囊谦没有班车,只能坐邮车全封闭的车厢,价格是9.7元。有一次邮车司机顺便装了一车牛粪,经过一天颠簸牛粪成了碎末,车上的人也被牛粪‘雕塑’,嘴里耳朵里鼻子里脖子里全是牛粪渣。”

“大学生活结束前我先后在玉树州民师、青海日报社、青海中小学教材编写组、青海人民出版社实习,使书本上学的东西派上了用场,初步懂得了什么叫学以致用。在实习期间,北京、西宁等地的出版、广播、报刊杂志社对我们学习少数民族专业课的学生格外青睐,尤其是玉树来的学生,北京有多少要多少。但是,我们玉树的学生大多都回原籍工作了,那时候我的同学杰桑·索南达杰也没有去北京,回治多县民族中学当老师了。               

  三

“我回到玉树分配到州委、州革委会翻译组工作,一个月有88元的高工资,这数字只有大学生有,以前参加工作的都没有这个高。我用第一个月的工资从翻译组长何福兴手里买了一个收音机,以帮助我了解时事政治和国家大事。那时候的一个单位就有一间办公室,好多人没有办公桌,工作条件极其简陋,整个州委、州革委会机关只有一个打字室。工作部门只有“三部一室”,即政治部、保卫部、生产指挥部和办公室。政治部下设组织组、宣传组,保卫部下设公安、法院,生产指挥部下设文卫科、公交科、农牧科,办公室下设秘书组、后勤组、翻译组、机要科。那时候下乡,一般都是坐货车车厢,俗称‘抗大厢’。”

“干部‘抗大厢’到乡镇后,再骑马或徒步到村社。一般下乡时间也长。1975年3月我随州委书记于波、副组长弋本干去囊谦县北扎乡东坝大队下乡抓农牧业生产蹲点工作,一直到第二年4月才返回州上。1977年第三批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开始,我们用2个月时间在基层扎实宣传毛主席的著作《论十大关系》,我们实实在在、原原本本地宣传,群众踏踏实实地学,不走过场,效果非常好,很受群众欢迎。”

“州委后勤组每年给所有干部职工发放‘花样券’,大年初一可以在州委大灶上附加粮票、菜票打一份好吃的饭菜。这是一年中州委机关给干部职工唯一的福利。干部每年有一次探亲假,春节放假三天。”             

    四

退休后,昂格仍然心系党和国家的事业,为玉树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参与重大会议和活动,肩负起玉树州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的重任。

他在关工委当常务副主任,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坚持坐班,他说:“组织上既然给了名头,就要名副其实。”他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中呕心沥血,将“五老”的作用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时代展现出新的光彩,真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他在州人大常委会修志和玉树州修志工作中他不计名利,怀着对历史负责和对家乡负责的责任心,对有关章节进行了返工重修,他不顾年迈不便,到组织部门、档案部门查资料,挑灯夜战,直到自己和州志编纂部门的满意和认可,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和境界再次得到了众人的认可和钦佩

昂格说:“我将青春与岁月献给了党的事业和我的家乡。玉树地震灾后重建带来的变化,今昔相比,真的是天壤之别,换了人间。发生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的,昂格主任的回忆是站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度,与新时代干部、青年和学子们共勉,堪称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具有资政价值。“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打开昨天的历史记忆,回顾走过的艰难历程,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今天诉说往事,并不是要让现在的干部职工、青年学子受苦受累,他希望将老玉树的忠于党、忠于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珍惜美好生活,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把玉树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他最后说:“参加今年疫情防控这个特殊时期召开的人代会,听了州长的《政府工作报告》,我有更深的感触和体会,党的伟大和国家的强大以及习总书记的英明领导,还有玉树发生的巨变。我们要上下一条心,努力开创‘两个越来越好’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