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玉树·新生活】玉树:恩情难忘援玉情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 刘羿楠)“那里是玉树州博物馆,那里是玉树格萨尔广场,那里是玉树康巴艺术中心,那里是玉树游客接待中心……”4月1日,北京援青指挥部党委委员马晨的手不停地变换方向,为记者介绍地震后玉树重建的“十大建筑”,如数家珍。
“我们玉树还有‘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的美誉。那两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一条是扎曲河,另一条是巴塘河,汇入通天河后,再流入长江……”从马晨的言语中,能真切感受到他那情不自禁流露出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马晨
像马晨一样,10年间,从北京市来到玉树州援建的干部还有175名。自2010年6月,北京市成立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工作领导小组青海玉树指挥部以来,便开启了帮助玉树灾后重建和北京对口支援玉树的序幕。他们各个带着一身技艺,一大笔资金“组团式”沉淀到玉树州各行各业,支持玉树的各项建设。目前,已累计投入对口支援资金26.6亿元,实施各类项目319个。
十年前的那个四月,山崩地裂,家园倾覆。也就是从那一天起,“援青”、“援建”这两个词频繁出现在玉树老百姓的生活中,与他们以后的幸福生活息息相关。
“10年前,第一次听人家说这是来援建的,当时援建是什么都不知道。后来才知道,是来给我们援建,给我们盖房、修路、看病的。如今路修好了,房子也盖好了,生病了有北京的专家给看病,娃娃也交给北京的老师们来教,我想表达的除了‘瓜珍切’还是‘瓜珍切’。”58岁的老阿妈美加竖着大拇指说道。
十年一粟,沧海桑田。
据资料显示,仅2016年以来,北京对口支援就协助玉树新建城市和乡村道路97.7公里,铺设给排水等各类管网38公里,建设饮水点2129处,新建和改造厕所8324座,258个村卫生室全部投入使用。同时完成称多县赛马场、治多县旧城改造、杂多县移民区4配套基础设施、曲麻莱县异地扶贫居民点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逐步完善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采访中,记者还见到了第四批援青干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院长郭勇。“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守护群众身体健康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自援青以来,郭勇一直坚持奋战在临床一线,他聚焦严重影响农牧民群众健康的高原病、传染病、妇儿疾病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急性高原肺水肿是急性高原病中最严重的病情,病情凶险,病势发展迅速,是高原反应致死的主要原因。来到玉树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郭勇便成功救治了十几名严重肺水肿患者和近百名高原反应严重的游客。
郭勇
郭勇告诉记者:“我口袋里除了听诊器,还随时装着一本学习康巴藏语的口袋书,它几乎跟医疗器械一样重要。”为了方便与当地群众交流沟通,郭勇主动学习康巴藏语,随时装着口袋书,遇到不会不懂的藏语就及时查清楚弄明白,这样就能更好的了解患者的病情。
回忆着短短几个月的经历,郭勇说:“我感恩玉树让我收获良多。不论是半个世纪前北京鼓楼医院的前辈们举家来到玉树进行医疗援助的事迹,或是如今援青医务工作者的忘我工作,还有当地群众回馈给我们的支持和帮助,都带给我非常大的触动,我能做的就是用健康扶贫更好地为玉树老百姓服务。”
自北京医疗队援建玉树以来,玉树州人民医院先后成立了感染性疾病科、骨关节诊疗中心、包虫病诊疗基地、危重儿童新生儿救治中心、眼科中心、宫颈疾病诊疗中心等14个新学科,开设了6个新病区,开展了168项新技术、新业务。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居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玉树加快了脱贫的步伐。在玉树脱贫的道路上,援青干部的贡献显而易见。
第一步是脱贫,那么下一步呢?试问,像马晨、郭勇这样的一群人在建设玉树,守护玉树,用自己的所学、所识托举着玉树的明天,玉树还能在历史的舞台上黯淡无光吗?玉树的明天会更加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