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0省两会】“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新名片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青绣品牌提升“八个一”工程,30万绣娘用老手艺绣出新生活,“指尖上的青绣”成为青海的新名片。
近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民间刺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把打造提升“青绣”品牌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全省文化旅游部门的努力下,“青绣”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土族盘绣、湟中堆绣、贵南藏绣、河湟刺绣、蒙古族刺绣等先后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为2019年11月26日外交部青海全球推介活动上,一名“绣娘”展示青绣。
目前,“青绣”品牌效应日益显现,主要形成了家庭式作坊、刺绣公司+农户、刺绣协会+农户等发展业态,呈现出了相融互动,相得益彰的新局面。“青绣”已成为与我省“拉面经济”相得益彰的特色产业,是我省广大农牧区妇女弘扬保护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居家就业、增收致富的重要手艺。
海东市互助县五十镇五十村是一个典型半浅山乡村,村民收入以种植农作物和外出务工为主,但村中的妇女们世世代代传承着一门民间手艺——土族盘绣,黄兰索四什姐就是一位有着20多年做盘绣经验的“老手艺人”。
在五十村,跟黄兰索四什姐一样会做盘绣的家庭妇女还有十几个人,她们大多是农村妇女,丈夫常年出门务工,家中又上有老下有小,只能常年照顾家庭,自己没有任何收入。自2006年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18年被列入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起,盘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跑来向黄兰索四姐请教如何做盘绣。
像黄兰索四姐一样靠盘绣改变生活的农村妇女在互助县还有很多。2017年,互助县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21家,从业绣娘800名,实现销售收入900万元,2018年,互助县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26家,从业绣娘1100名,实现销售收入1300万元;2019年,互助县盘绣生产企业、基地、经营户达34家,从业绣娘5000余名,加工盘绣品10万余件,实现销售收入2200万元,盘绣产品销往韩国等10个国家和广东等34个省市自治区。
盘绣产业转化为助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好产业,成为互助县以非遗文化推进精准扶贫的新亮点。
此外,互助县还投资了300万元在五十镇班彦村新建的“盘绣园”,以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模式,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93户、绣娘145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年收入5000元左右。盘绣制作企业素隆姑公司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50户为固定绣户,辐射带动全县1000名绣娘,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
李小牛,省人大代表,互助县委书记。
省人大代表、互助县委书记李小牛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道,下一步,互相县将按照省委、省政府作出的打造一个品牌、形成一个产业、建立一套名录、培养一批传承人、走出一条现代营销的路子、开拓一个市场、开展一系列宣传展示的战略部署,加强顶层设计,在打造品牌上下功夫。抢抓省委、省政府打造提升“青绣”品牌的战略机遇,把盘绣产业作为全县重点文化产业进行规划,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定盘绣产业发展规划。同时,谋划实施“盘绣园”项目,申报“金盘绣”国家驰名商标、“土族盘绣”地理标志产品,进一步提升“土族盘绣”美誉度和知名度,着力打造一个品牌。
强化培育扶持,在做强产业上下功夫。注重盘绣文化产业实体的培育,重点扶持金盘绣、素隆姑等实体企业做大做强,引导鼓励实体企业和非遗传承人联合开办具有生产加工的工作间、作坊和厂房,推行“公司+基地+带头人+农户”的营运模式,提高盘绣生产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形成一个产业。
注重人才培养,在壮大队伍上下功夫。制定盘绣职业技能统一标准,建立农村盘绣劳动力培训资源信息库,宣传鼓励广大群众参加盘绣技能培训,着力培养一批非遗传承人。对散存在民间的盘绣能手进行调查摸底,弄清底数,授予一定的称号,如“青绣大师”“青绣能手”等,让她们口传心授,广带学徒,培养人才。有计划地选送一些民间美术专业工作者到中央美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学习深造,加强对盘绣的挖掘、整理、提高,从更高层面上对盘绣生产给以指导。
加大宣传力度,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宣传“青绣之源一盘绣之乡”品牌,扩大盘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鼓励引导金盘绣、素隆姑等企业,通过建立网店、实体店、盘绣艺术馆等线上线下方式,开展多渠道联动销售。充分利用青洽会、西博会等展会平台,设立盘绣展销点,举办促销活动。同时,争取机会赴国外举办展览,全力开拓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