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两会特写】建设国家公园省 传递大美青海情

来源:长云网作者:滕萌 刘羿楠编辑:赵文莉发布时间:2020-01-16 查看数0

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滕萌 刘羿楠)青海,山宗水源路之冲,昆仑山横贯全境,三江水奔涌而出,青海湖烟波浩淼,祁连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绘就的每一幅画卷都引人入胜。作为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区域,三江源,被公认为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及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是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最早的省份,多年来,青海各民族群众视生态保护为己任,坚持以生态保护管理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管理体制、夯实管护基础、完善参与机制、搭建支撑体系,持续深入探索推进体制试点各项工作,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球生命共同体,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显著。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面:积极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监测站、展陈中心、生态大数据二期、巡护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管护基础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持续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退牧还草、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湿地和雪山冰川保护、退化草场改良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全部纳入生态红线,严格依法做好国土空间管控。全面实现园区“一户一岗”,完善和细化生态管护员管理办法,加强动态信息管理平合建设,实现了网格化、大密度开展生态巡护。借助重点活动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31项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部完成,并成立了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青海省推动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工作领导小组,有序开展设立准备工作。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体制试点方面:充分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地方党委政府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和省直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积极性,全面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坚持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加强祁连山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组建省级以下管理机构,挂牌成立管理分局,联合开展综合执法,推动形成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基本完成祁连山地区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生态红线与国家公园范围保持了高度一致,全部纳入了全省“一张图”,并按时完成了区划落界、现地核査任务,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主体。探索总结“村两委+”管护经验模式,完善志愿服务制度,持续深化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夯实管护基础,加强基层管护站建设。建立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社会团体当地居民等多方力量,着力打造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三大高地”。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统筹推进矿业权退出工作,组织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和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先后累计投入2.4亿元,重点实施了湿地保护修复、管护站建设工程、监测调查设施、宣传教育设施、信息化平台建设、野生动物专项调查等项目。特别是40个标准化管护站建成投用已成为集巡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社区共管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管护平台。

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既是全省重点工作,更是青海重大机遇。全力以赴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为筑牢“中华水塔”、保护地球“第三极”、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在2019年底召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会议上,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顺利通过了综合评估,在全国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分列第一、第二,为正式设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