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互助东沟: 土“馍馍”变成了金“饽饽”
【开篇语】“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的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读懂你、为了你、依靠你。”
“新春走基层”是新闻战线的响亮品牌,是网络媒体队伍提升“四力”的重要途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战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把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2020年脱贫攻坚网上宣传的开篇,以“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为主题,借百姓春节返乡过年这一契机,牢记‘48字新闻使命’,深入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多走走多看看,全面反映我省春节期间交通运输、消费市场、帮扶济困、民俗风尚等方面的新面貌新变化,采写出一批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粘泥土的新闻报道,凝聚起强大的网络正能量。
通过走基层,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成为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的新闻工作者。借助网络走好群众路线,用网言网语讲好百姓故事。记录真实见闻,反映实际情况,讲述百姓故事,传递幸福年味。
青海长云网讯(融媒体记者 赵文莉 张璐 侯桂青)互助县东沟乡属于互助土族故土园国家AAAAA级景区之内,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县境中部,人口约20554人。总面积94.68平方千米。辖塘拉、大庄、姚马、花园、卡子、口子、沟脑、洛少、年先、龙一、龙二、石窝、纳卡、尔开、曹家、昝扎16个村委会。全乡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养殖、苗木和旅游业,已经形成了以油菜、马铃薯为主,养殖、苗木和旅游业为辅的特色经济的地方。
很多村落人家散落在一片10—20年之间的杨树林中,房屋、草地、树林、山坡相互交错间隔,基本村子外围是一块块方形的金黄色的油菜花地。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土族生产生活场景保存较多。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全村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一些变化。乡党委始终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为总抓手,积极探索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融合的新路子,创造性的培育了一条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东沟馍馍”产业道路,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2020年春节前夕,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的巧主妇们比往年更忙碌,因为1月7日举办的“第三届土族民俗传统馍馍大赛”,土乡馍馍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东沟乡党委书记 杨启林他告诉记者:“因比赛出名,因名气赚钱的东沟馍馍,本是农村群众的日常主食,凭着农家自产的面、油等原料,主妇手工制作,柴火灶烹制的独特口感,获得了市场的青睐。虽然价格高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却仍然供不应求,成为一条让农村妇女在家就能赚钱的途径”。
焦脆可口的焜锅、原味麦香浓郁的锅盔、金黄甜软的薄饼、情怀满满的荨麻口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其中最出彩的就属饮食文化,中国人向来对“吃”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主食。面粉是北方人 特别是西北人主食的原材料,由面粉做成的馍馍在互助家庭饮食中更是必不可少。最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面粉虽然普通,但最原始的、最常见的往往是最不可代替的。铁锅、麦草、面粉、一锅制作并不复杂的锅盔就出锅了,趁着大人不注意,调皮的孩子偷偷掰下一块,自此香味便“蹿”进了互助人家乡味的全部记忆中。
若要把一个受欢迎的本地食品推向市场,就要建立一个权威的引领组织,建立生产规范,统一制作标准,搭建销售渠道,乡党委、政府坚持提早谋划、精心筹备,及早宣传、广泛动员,每年参赛妇女群众达256人,评出“巧手厨娘”,并引导妇女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抢抓市场机遇,鼓励和扶持其将传统馍馍作为家庭产业来发展。
记者了解到,仅2019年,参赛评选出来“巧手厨娘”在县城、集镇和村内开设馍馍店铺18家,年销售总额达110余万元。为进一步壮大“东沟馍馍”产业,乡党委、政府引导纳卡村致富带头人昝玉业,在县城开设了第一家“东沟馍馍铺”,并吸纳本村及邻村妇女11人,积极发展壮大馍馍产业。仅“青海年·醉海东”期间的16天内,实现营业额7万余元,实现纯利润近2万元,带动做馍妇女增收1000元以上。
除此之外,绣品被单、枕巾、鞋垫、荷包、民族配饰……七彩的针线来来回回穿梭,土乡的妇女们用灵巧的双手在洁白的布上织出了春天的芽,夏天的花,秋天的叶,冬天的雪,为喜庆新春增加了一份温暖而浓郁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