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大湖·青海》第二集 家园

来源:青海长云网作者:编辑:李娜发布时间:2019-12-24 查看数0

【序】

相传,

这里曾是一片苍茫的草原,

有一汪深不见底的清泉,

泉眼覆一石板。

一行者取道于此,

揭石板,

痛饮甘泉,

离去时却忘盖石板。

转瞬间,

泉水汹涌,

淹没大千。

一天神急忙将一山峰斩断,

掷于水中,

封泉眼。

草原自此化作一湖清水,

而那块封泉眼的大石,

便是湖中央的海心山。

第二集 家园

青海省 尖扎县 尖巴昂村

天寒地冻。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人在晒太阳。

过了年,朋毛加老奶奶就八十七岁了,她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晒太阳。

不过,儿子陈美一早就在打扫佛堂。

千户庄园,原本是昂拉地区最后一任千户长的宅子,融蔵汉建筑、木刻与壁画艺术之精华于一体,有“安多第一宅院”的美誉。

如今,庄园常年开放,供游客免费参观。而作为千户长的后代,朋毛加和她的孩子们则继续生活在庄园的一角,一家人帮忙看护着园子。

朋毛加:“孩子们我是左盼右盼,想着他们什么时候能放假,放假之后他们会不会回家,我天天盼着这个。”

一进腊月就是年。朋毛加有六个孙子和孙女,可小年都过完了,还有两个在镇上读书没回来,这让老人有些挂念。

大孙子公保项杰,已跟着师傅学了12年的唐卡绘制。


过完年,公保项杰就得自立门户了。

 朋毛加大孙子 公保项杰:“未来的话,我心里想的是,出名会很难,但是自己喜欢的是绘画,不管是任何画,我都喜欢。”

位于青海湖东南一隅的尖巴昂村,因地处山区,耕地并不多。

不过,青海湖的存在,阻挡了来自西北的风沙继续向东蔓延,也让这片黄河上游谷地得以独享一方水土和气候。

午饭过后,村民们各自拎着油和面粉聚集。

地当灶,土为锅。土烧馍馍通过烧、烫、燎、焐等方法,将麦香与土壤完美组合。敲打,是制作土烧馍馍的过程中最主要的一个步骤。馍馍下方的土坷垃要使劲地敲碎,不敲碎则会影响馍馍色香味的平衡。馍馍什么时候可以出土,一切全凭经验,通过听声音来下判断。

朋毛加:“把上面的土拨开,用比较硬的东西,弄掉烧焦的部分,现在的人可能会觉得不干净,但我们认为是干净的。”

长老 万徳:“土里烧的没有什么不干净的,草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五谷也是从土里长出来的。”

以前,青海大多数地方都在用这种方法制作馍馍,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这种传统的制作工艺在许多地方已经不再使用。即便在这个相对封闭的小山村,也只有过年才见得到。

腊月二十九,亲戚们陆续来家里帮忙。这是吃团圆饭的日子,可二孙子还没回来。早饭后,朋毛加再也忍不住了,催促大孙子去镇上接弟弟。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县城

这是距离青海湖南岸最近的乡镇。

年节气氛,让这个五千人的小镇拥有了五万人的气场。

祁发章莫热村村民:“这个是多少?四块八,还有什么菜容易保存呀,耐放的再就是洋葱了。”

祁发章是江西沟乡莫热村的村民,自从四年前哥哥去到海心山居住后,他每年都会自发给哥哥运送补给。

海心山,因远离尘世,自古便有许多僧人在此修行。

青海湖的封冻期长达半年之久,由于船只无法通航,冰面穿行成为岛上物资供给的唯一途径。

气候变化导致青海湖近几年的冰情很不稳定,冰面穿行变得越来越危险。

这个青海湖你也不能随便走,不看天气走出去的话,可能就会遇到危险了。

为了这次上岛,祁发章,已准备了两个月。

青海省 尖扎县 县城

一年就过一次年,啥都不能将就。

虽然明知道奶奶在家里早已是心急如焚,但兄弟俩,还在有条不紊地打理着自己的光辉形象。

到达海心山,祁发章,必须穿越30公里长的冰面。这意味着:他得在零下15摄氏度的冰面上行驶至少3个小时。

刚下的一场雪,隐藏了可能开裂的冰缝。

祁发章只有不断起身远眺,才能判断前路安全与否。

莫热村村民 祁发章:“冰的厚度啊都要看,硬过的也不行,那样的话就有生命危险。反正要了解它呀,了解透了以后就简单了。

了解透彻了,也就简单了。但简单,并不意味着万事顺意。

行程虽过半,但面对漂浮的冰面,祁发章选择了退却。只有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自由的生活,与人道的生活。

青海湖,从来就是个好老师……

青海省 尖扎县 尖巴昂村

近些年,中国人对春节越来越看重,但传统节日原本的样子,鲜有人知。

天还麻麻黑,朋毛加就在家人的帮助下开始打扮自己。作为村里年纪最长的奶奶,她等着天亮前接受全村孩子们的新春祝福。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公保达杰也得摸黑给村里所有的老人去拜年。

年复一年,尖巴昂在海螺号中苏醒。这似乎暗示着青海湖的前世。

对于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来说,传统,即规矩。

当法螺号响起,村民们便要在庙堂聚集,一日三餐,饮茶诵经。

这样的村庄集会,要从大年初二,一直持续到初六。

青海湖,是一个生命聚合体,我们看不到沧海桑田。但我们,截取了它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片段。于是乎,时光匆匆的步履,便在这一刻,慢慢地,慢慢地,慢了下来。

它与我们同在,草木枯荣,周而复始。

在大湖面前,人是渺小的。山,也不例外。

青海省 南山

青海南山,因居青海湖之南而得名,最高峰海拔4681米,藏语称“赛尔钦日吉”,意为“金色的大山”;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岭”,意为“蓝色湖的岭”。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南山是祁连山中段最南支脉,也是青海湖盆地与共和盆地的分界线。然而,同一片土地,仅一山之隔,却风光迥异。

青海省 共和县 沙珠玉乡

沙珠玉,名字昭示着珍贵,也透露出艰难。

每隔一天,南赛就要赶着羊群穿越沙带,前往牧场上唯一的饮水点。

 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牧民 南赛:“青海湖那边好像是草原,我们这边放牧,需要从沙地过去,比较难。”

南赛生活的下卡力岗村,居住着藏族、汉族、蒙古族等多个民族,是一个拥有190多户家庭、900多个村民的半农半牧的小村庄。

很久以来,缺水与沙化,便困扰着这片土地。

此刻,南赛的舅舅多杰才让正带着几个村民查看水窖的情况。

从220米深的地下抽取的井水,被储存在村庄最高点的水窖中,这是全村唯一的用水来源。

多杰是守水人,这是一个只在下卡力岗村才有的岗位。

由于沙化严重,水窖底部常有泥沙淤积。

天气渐渐变热,春耕马上就要开始。每年这个时候,清理水窖,都是下力岗村男女老少最重要的工作。环境的恶劣,显而易见,但其积极意义也同样显而易见。

对于下卡力岗人来说,沙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为治水所做的努力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此刻,我们很难分清谁是什么民族。休戚与共是艰难的,也是幸福的。

清理工作结束了,多杰才让正在做最后的检查。

守护水源,每月有500元的补贴。但这位年过花甲的老人更看重的,还是这块土地的未来。

沙珠玉乡下卡力岗村守水人 多杰才让 :“也干不了多少年了,我年龄大了没有很多时间,(在我能干的时间)力所能及的认真干好这个工作。”

沙珠玉,沙漠里如果没有水,这块玉也便失了魂。

青海省 共和县  倒淌河镇

倒淌河,东起日月山,西至青海湖。全长约40多公里,区别于大多数自西向东的河流,故名倒淌河。日月山,初唐时名赤岭,海拔3520米,是游人进入青藏高原的必经之地,故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

温暖的海洋季风就此止步,山以东务农,山以西游牧。

农历五月底,又是转场的季节,牛羊早已经迫不及待。

在青海湖畔,虽然定居和外出打工已成为牧区的生活常态,但仍有一些人坚守着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比如,拉乙亥麻村的马拉加。

倒淌河镇拉乙亥麻村村民 马拉加:“现如今如果没文化,国家和民族发展了,需要用铁锨的活很少,两个人都去到处打工的话,就送不了孩子上学,放牧的话,可以一边放牧,一边照顾孩子。”

马拉加要将家里的几百头牛羊,从冬季牧场转移到六十公里外的夏季牧场。然而,连绵的雨水,让他对这两天一夜的路程,增添了几分担心。

转场的日期与路线,是祖先们早已定下的,一代代传承至今。

日子一到,不管刮多大的风,下多大的雨,必须出发。

一家人兵分两路,马拉加负责护送羊群,妻子和妹妹妹夫负责40余天的生活所需,运往夏季牧场。

牧民 马拉加 :“我自己的话,从我记事以来,十五六岁开始,就到夏季牧场来了。作为一个放牧的牧民,如果不根据四季变化进行转场的话,会对牲畜的生长不利,另外草也会不够吃。”

青海省 湟源县 日月山

日月山,即日月升起的地方。古巴蜀人通过观测六座日月所出和六座日月所入的山峰来判断季节。而对于生活在青海湖畔的人们来说,只需要时不时抬头看看东面的日月山即可。

作为连接内地与青藏高原的咽喉要道,日月山,过去曾是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必经之地,如今的青藏公路,也从这里的垭口通过。

每年,马拉加,沿着这条古老的路线往而复来。

傍晚,马拉加与妻子,在日月山上的驻扎点会合。

到达日月山,意味着转场的行程过半。

疲惫的一家人,将在这里驻足一晚。

青海省 鸬鹚岛

伴随着新生命的降临,青海湖,又迎来了新的一天。

作为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储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是三峡水库总储水量的近3倍。

在40余条注入青海湖的河流中,布哈河提供了60%以上的径流补给,也因此被称为青海湖的“母亲河”。

沿布哈河逆流而上,很容易就能到达祁连山脚下的阿柔乡。

青海省 祁连县 阿柔乡

青壮年都转场去了夏季牧场,78岁的托合卖,正专心致志地指导编织牛毛帐篷。54岁的义义,是老人寄予厚望的传承人。

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牧民 托合卖:对于我们牧民而言,不管让我们去山谷,还是山顶,只要自己带着牛毛帐篷,去哪里都能安安稳稳地生活。


搭帐篷的材料有牛毛、羊毛,布匹等。而最贵重的,就是用黑牦牛绒毛编织的黑帐篷。

转场的传统虽在,但牧民们已很少有人使用手工纺织的布料搭帐篷,而像捻线、卷线等复杂的工序,更是鲜有人问津。

托合卖,忙着教大家编织又有什么意义呢?

青海省 祁连县 阿柔大寺

托合卖:“最初的阿柔大寺是由阿柔大格西创建的,它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坐落于阿尼玛卿雪山脚下。”

游牧民族的历史,驮在牛背上,也编织在帐篷里。阿柔部族是青海湖环湖八族之一,几百年来,牛毛帐篷跟随部族的迁徙,从青海湖南岸辗转来到北岸的祁连山区。

青海省 祁连县 阿柔乡

位于祁连山区的阿柔大寺,保留着一顶世界上最大的牛毛帐篷经堂。据说,这顶布料面积近1200平方米的帐篷,共用去近2000斤牦牛毛。每年春夏之交,附近的村民们都会帮忙缝补帐篷破损受潮的部分。

托合卖越忙,就意味着距离搭建牛毛帐篷经堂的日子越近。因为在阿柔部族的在世老人中,托合卖是最了解帐篷经堂制作工序的人。

祁连县阿柔乡牧民 托合卖:“现在的牛毛帐篷变得稀有,等过几年,在新一代年轻人中,像帐篷这样珍贵的文化,会非常稀有,会慢慢消失,我有这样的担忧。

平常家中只有老伴与托合卖相依相随,这几天,两个女儿特意从遥远的夏季牧场赶回来看望父母。

明天是老人最重要的日子,但愿天公能作美。

青海省 湟源县 日月山

凌晨三点,马拉加睡不踏实,爬起来照看一下牛羊。天气比想象中的还要糟糕,雾更大了。该怎么办呢?

马拉加的爱人卓玛也和一早醒来,发现丈夫和牛羊都不见了。

原来,当牧人因为各种恶劣天气迷失时,领头羊可以找到正确的方向。为了不耽搁时间,马拉加在领头羊的带领下,独自赶着牛羊,悄悄上路了。

卓玛也和和妹夫只好抓紧时间,赶到下一个会合点。

只是,越是着急,天公似乎越不作美。

三番五次的陷车,让卓玛也和对独自前行的丈夫,格外担忧。

距离夏季牧场只剩十公里山路了,但三轮车和摄制组的越野车,却再一次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下午,马拉加赶着牛羊,来到了会合点。暮色一点点降临,一家人,只能徒步走完这最后的十公里。

牧民 马拉加:“对我们来说,牛羊是我们生活的依靠,牛羊经常需要到更高一点的,水草更充足的地方(吃草),我们即使辛苦一点,也要转到更高一点的山上,哪怕要背着生活用具,也没觉得辛苦。”

青海省 祁连县 阿柔乡

农历六月初一,是阿柔大寺搭建帐篷经堂的日子。

定居放牧后,阿柔大寺已建成新的土木结构的大经堂。然而,为了延续珍贵的部族记忆和祖先智慧,每年夏天,在天气最好的一个月里,这顶因祖辈守护而传承至今的帐篷经堂,都会重新伫立在草原上。

帐篷经堂,不论是缝补还是搭建,都有很多讲究和技巧。托合卖一个地方指点不到,大家就会手忙脚乱。

这个年近八旬的老人,累并快乐着。

青海省祁连县阿柔乡牧民 托合卖:我这个年过古稀的老人,不管我会不会,总是答应教别人,这里怎么搭,那里怎么弄。希望后辈们关注牛毛帐篷,学会制作搭建,不让这个传承消失。

青海省 共和县 县城

一个月后,因为儿子的补课需要,马拉加又赶到县城,租住在一家宾馆里,陪伴儿子学习。

与大多数处于转型期的牧户一样,马拉加一家常处于多地分居的状态。

倒淌河镇拉乙亥么村 牧民 马拉加:“现在的孩子享受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不愿意去放牧,所以我想让我的儿子将来偶尔去放牧,让他吃点苦,将来他到社会上,不管做任何工作都能吃苦。”

“我虽然才艺不精,但亦要在此献上一曲:此方世界,万幻如梦;人生一瞬是一幻,富贵安乐又一幻,银装人间再一幻。”马拉加高歌一曲牧歌。

青海省 沙珠玉乡 下卡力岗村

青稞熟了。高原透出些许凉意。

趁着这几天阳光明媚,村民们抓紧时间收割。

一年的汗水,终于浇灌出金灿灿的果实。

沙珠玉下卡力岗村 守水人 多杰才让 :“树的作用很大,主要用于防沙,以前种树的老一辈都已经去世了,但是他们种的树对我们下一代很有用。 ”

当翠蓝色的湖水再次凝结成洁白的冰盖,祁发章又该动身了,今年,虽然哥哥已不在岛上居住,但他还是嘱托祁发章,要按时给海心山上的人们送些冬季的补给和过年的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