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丰硕成果
改革开放40年来丰硕成果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经济文化较为落后,更因急进冒进,导致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错误,让原本贫困的中国雪上加霜。但在毛泽东、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研究出适宜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重新投入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带领人民走向幸福,带领国家走向富强。
(一)物质经济保障生活
1.物质经济方面。
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经历了由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以草铺街道一个民族村为例,1970年,石坪村小组因缺乏耕地,自禄裱密马龙搬迁至草铺权甫区域内,刚迁来时,全村村民都居住于简易的临时窝棚,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正赶上生产队时期,即使已经免交公粮,全村仍以玉米饭、荞饭和土豆作为主食,食不果腹。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石坪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吃上了大米饭。80年代初期前,由于缺乏马车、拖拉机等运输交通工具,生产效率较低,农民负担较重。到2000年左右,村民才拥有了小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负担也得以减轻,截止2014年,石坪已实现家家有机械,家庭年收入也达到2万元左右。窥一斑可知全豹,从一个村小组的发展史上,我们不难看出,在党的带领下,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
2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
随着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从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制度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老有所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让广大群众减少对疾病、养老等问题的后顾之忧。中国共产党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国家对促进社会公平,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关注。这对保障广大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精神文明建设。
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时代,人们很难有精力开展业余活动,精神文化匮乏。经过40年的努力奋斗,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满足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内涵也更加丰富。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健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农村为例,我党为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生活,从硬件设施上建立活动场所,农家书屋,从软件设施上开展送文艺下村、举办各类技能培训,多举措促进农村精神文明生活不断丰富。如今,在农忙闲暇之余,农村群众还会组建文艺队,参加各类文化表演,精神文化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同时,习总书记提出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是坚定了中国人民及中华民族对未来发展方向及命运的自信。爱国主义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自发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安宁市17年的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全体市民积极支持,人民群众参与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热情高涨,重道德、讲文明、知荣辱的社会道德风尚不断成型。市民及城市的精神面貌在创城结束后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并一直持续,深入人心。
(三)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外开放起,我国就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国力,走向世界。如今进入新时代,我们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体育、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我党和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不仅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共产党也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社会前所未有地期待我国在国际舞台发挥引领作用,从要求中国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向期待中国引领世界新发展转变。认为中国为实现全球稳定与繁荣及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希望中国继续发挥强有力的引领作用,带动更多国家实现合作发展、互利共赢。”而今,国际掀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孔子学院更是响誉世界,国际地位和声望不断增长使得我党更有信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有信心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履行好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