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青海网络广播电视台!

改革开放40年,青海民政工作呈现五个新

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作者:马建辉编辑:滕萌发布时间:2018-11-26 查看数0

9月12日,青海省民政厅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改革开放40周年来青海省民政工作发生的新变化和取得的新成就。

社会救助体系达到全民覆盖新维度

●城乡低保实现全面覆盖。2008年以来,青海省连续十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由2008年的200元/月提高到了500元;农村低保标准由1084元/年提高到3700元。

●特困供养实现城乡统筹。2016年底,青海省制定出台《青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将农村五保对象和城市“三无”人员全部纳入特困范围,目前分散和集中供养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达到9000元/年和9900元/年。

●医疗救助形成完整体系。青海省构建了“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的多重保障体系,2015年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救助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临时救助逐步健全完善。2014年青海省进一步调整完善政策措施,临时救助标准上限提高到2万元,救助范围扩大到全体城乡居民,并建立“救急难”机制。

●防灾减灾救灾扎实有效。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累计投入灾害救助补助资金33.5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12.58万人次。建成中央、省、州(市)、县、乡五级救灾物资储备库78座,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农户达15.08万户。

社会福利事业迈向适度普惠新阶段

●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健全。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达到2036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合计23654张,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34家,农村互助幸福院1509家。

●儿童福利不断完善。青海省先后建成8个州级儿童福利机构、22个县级儿童福利院。2015年在全国率先将重病儿童、重残儿童及困难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纳入生活补贴范围,及时为青海省2.8万名困境儿童发放生活补贴。

●慈善福彩事业健康发展。近五年青海省累计为7370名贫困残疾人和老年人免费配制假肢、矫形器及各类康复辅助器具7646件。2017年首例慈善信托项目落地青海,3000余名困难群众得到救助。2017年福彩销售额突破16.8亿元。

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三社联动新格局

●基层群众自治日臻完善。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共有村委会4146个、社区居委会474个。

●城乡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目前,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达标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78%,村级运转经费达到每年3.5-4万元,社区运转经费达到每年5.5-5.8万元。

●社会组织发展日新月异。截至2017年底,青海省共登记社会组织5684家,涉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教育、科技等诸多领域。

●社工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截至目前,青海省社会工作从业人员达到6.5万人,建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704个,民办社会工作服务及结构增长到100多家。

社会服务事业呈现蓬勃发展新态势

●民政服务设施逐步完善。近五年来,青海省累计投入资金38.2亿元,新建、改建社会服务项目八大类2179个。

●行政区划调整科学有序。目前,青海省乡由285个减少至223个,镇由114个增加至143个。

●婚丧礼俗改革稳步推进。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办理结婚登记378013对、离婚登记59119对、收养登记184件。积极稳妥地推行火葬,改革土葬,先后筹资修建30余座殡仪馆及殡仪服务中心。

双拥优抚安置展现拥军优属新风貌

十八大以来,青海省符合政府安排工作条件退役士兵安置率达95%以上。累计下拨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经费1454万元,组织5325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参加免费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