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记忆·追忆1978】30公里的距离有多远?
外婆家在七里河黄峪乡,奶奶家在彭家坪。80年代初,父亲追求母亲时,30公里的路程全靠一双脚。据说,母亲初期并没有看上这个小伙子,但有次因天降大雨,来探望的父亲无法回去,只能跟着外公一起住,这一住就住了一个多星期。白天,跟着外公出力气、干农活,晚上就陪着外公喝点小酒,哄的全家人都乐呵呵的。妈妈笑说:“从没见过这么厚脸皮的,我方阵营都松动了,也只能答应了。”
90年代的时候,父亲有了辆二八自行车,那会去外婆家,大梁上带着我,后座坐着母亲,一路欢声笑语,用父亲的话说,感觉浑身都是力气。记得那时,快到外婆家的时候有段石子路,坐在自行车上会很颠,我们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嗑瞪路”。每当快到这条路的时候,爸爸就会大叫“准备好了吗?嗑瞪路来咯······”然后全家人一路哇哇哇的嗑瞪前进。自行车承载了我的童年记忆,现在想来,依旧是满满的笑点。
新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家里新添了辆摩托车,摩托车只有两座,去外婆家就演变成了妈妈先坐客运车到镇上,爸爸把我送去外婆家后,在彭家坪镇上再接妈妈。折腾是折腾了点,但比起自行车可快了不少。但遇到雨雪天气,还是很让人头疼。30公里的雨路,眼睛早就糊了一片,只能凭直觉往前开。30公里的雪路,到外婆家的时候早就冻成了一个个僵硬的雪人。有一次摩托车坏在了半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眼看着晚饭时间都过去了,想着外公外婆等我们肯定要着急啦。父亲直叹气:“唉,这时候要是有个手机就好了,能随时随地的汇报情况。”那时,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小巧手机还是个稀罕品,是最受追捧的时尚潮流。谁能想到,十几年后手机竟然是人手必备的一件物品,占据着我们的生活。
转瞬来到2010年,家里买了第一辆小汽车,从此去外婆家再不是一件大事。外婆家包馄饨去吃,逛街给外婆买了一件衣服就拿给她试试,外公在地里挖了新土豆,让我们去拿。便捷的交通工具缩短了两家人的距离,曾经遥远的30公里变得再不是问题。
从徒步到拥有自己的汽车,这是我家的40年变迁,也是40年来祖国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40年来,越来越多的变化收获了世界的惊叹与喝彩,越来越多的故事给与我们以感动和自豪。40载岁月里,流淌的是我们这几代人的青春,承载的是一家人的荣光与梦想,唯一不变的,是一家人相亲相爱、努力奋斗的心。
(颜梓霖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