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老通讯”你还记得几样?
40年间通讯工具的变化,映射出的是时代的变迁,体现出的是人民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
“没有重要的事不发电报、百姓装不起电话、‘大哥大’是成功人士的专利……”对于年过六旬的老一辈人来说,40年间的通讯工具变化凝聚了太多的感慨与记忆。
老式电报机
惜字如金的电报
1958年出生的贵德籍老干部扎西家中,珍藏着有几份老旧的电报文。偶尔,扎西会拿出电报文打开看看,心里暗暗自语:“40年了,字还能看得清楚。”
80年代初,扎西从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果洛工作,后来调至兴海县温泉乡担任文书。因为乡上条件艰苦,加之新婚不久,扎西时常到县城邮电局通过发报问候家人。
在扎西大叔的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1992年12月份收到的一份电报,电报内容仅为四个字:“父逝,速归”
收到电报的扎西立马回到乡上向领导说明情况提出请假,领导同意并派车送他回家。
扎西说,父亲病危时告诉家人不要发电报给他,害怕影响工作,直到过世后,家人才通知扎西回家。庆幸的是,由于电报比较及时,最终扎西赶上了父亲的葬礼。
后来,妻子生孩子、弟弟考上大学,扎西都是通过电报所知。用扎西的话说,他的前半生中所遇到的大事都和电报有关。
扎西记忆里,当时发电报按字收费,青海地区的干部一个月的工资大约六十块、七十块的样子,发电报一个字的收费是一块五。
所以,当时人们去发电报,都是“惜字如金”,力求用最少的字,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曾经,安装电话是件困难的事。
到了90年初期,家庭电话出现了,但不是谁家想装就能装的。
曾在海南州邮电局工作过的窦大哥已到省电信公司工作。在他的印象中,家里装一部电话是非常困难的。“当时机关单位装电话都需要打申请,审核后才行,而且申请到安装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何况个人呢!”窦大哥笑着说。“如果谁家安装电话了,那叫一个稀罕。”窦大哥说,后来,邮电局分家后,电信公司出于工作需要,及时了解全州通讯情况,才实行个人安装电话。
复古小电报机
港台电影中的“大哥大”
曾在共和县民贸公司工作过的郭桑杰家中,有一部长20多厘米的摩托罗拉“砖头手机”。
90年代初期,老百姓只能通过电影才能看到“大哥大”。“‘大哥大’是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手机,像一个大砖头,重约一斤,用户需要带一个手提包装手机。”郭桑杰说,到了90年代末,“大哥大”个头变小了。
据郭桑杰讲,当时‘大哥大’很受欢迎,但干部和群众买不起,办卡费用和话费相当昂贵,工薪阶层根本承受不了。“最开始,共和县地区没有安装基站,接不通通讯信号。自从安装了基站后,偶尔才能看到大街上有人拿着‘大哥大’边走边通话,而且专门找人多的地方打电话。”郭桑杰说。
据档案资料显示,青海省移动通信公司海南州分公司于1999年8月从海南州电信局剥离后成立,辖共和县、贵德县、龙羊峡、贵南县、同德县、兴海县六个营业部,最初员工19人。
分营后海南州分公司立足市场,结合海南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注重业务发展、网络建设、基本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目前,建设GSM数字移动电话交换机6万门、GSM数字移动电话基站22座,网络覆盖了共和县城,环湖四乡(镇)、贵德三河地区及拉西瓦电站和尼那电站,同德、兴海、贵南和龙羊峡的县城和主要乡镇以及部分省道和国道。
手拨电话机
昙花一现BP机
对每一个70、80后而言,BP机显然是记忆中重要的存在。在那个手机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能拥有一台BP机,就是身份的象征。
与BP机同时登场的便是公用电话,传呼机消息一到,直接寻找附近的公用电话回拨。
回忆里,每当听到呼叫台话务员甜美的声音,总想多唠几句。马丽娟已退休两年有余,90年代末,她曾在海南州电信局担任话务员工作。
“大哥大”和BP机
虽然年近60岁,但她说话的声音仍字正腔圆,委婉动听。“那时候,通讯技术没有现在这么发达。如果拨打某一个电话,必须先打给我们服务台,然后由我们话务员进行接通。”马丽娟说,后来好多单位都安装了电话,社区、农村也都装了公用电话,慢慢地她转做业务话务员,直到退休。
进入21世纪,老百姓的手机已更新换代好几次,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功能机到智能机。而与此相对应的是电报机、BP机、街边公用电话亭都已经成为历史。
手机市场种类应有尽有
眼下,4G网络已覆盖城乡,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用上了通讯软件微信,好赶时髦的大爷大叔们也不落人后,边学边用,注册微信、玩抖音;手机支付也让生活更加便捷。“零距离享受智慧生活。”如果回到40年前,那些趴在书桌上写家书的年轻人也许无法想象,甚至会说这是白日做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