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长江源村牧民:搬出新天地 移出新生活
长江源村牧民:搬出新天地 移出新生活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长江源村考察,拉着村支部前任老书记更尕南杰的手说道:“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总书记对牧民群众的关心让长江源村的牧民们信心倍增。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脚踏实地、阔步前行……
近日,记者来到长江源村,整齐的村庄院落、统一的藏式住房、设施齐全的村委会办公室、现代化教学设施……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祥和、富足。
来到27岁的穆才让家里,宽敞的客厅,锃亮的大理石地砖,洋气的欧式家具,高端大气的液晶电视,具有民族特色的藏式陈设,热烘烘的地暖,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穆才让热情地接待了记者,讲起了“山上”的生活和“山下”的幸福。
穆才让说,10多年前,他们一家在沱沱河畔生活的时候,住的是帐篷,而且父母和七个兄弟姐妹住一间帐篷,点的是酥油灯,交通工具主要是马。自己家没有牛羊,一家人的开销全靠父亲在煤矿打工挣钱。三个哥哥稍年长些,便给别人家放牧,以获得极少的酬劳,一家人生活过得很艰辛。
自2004年11月,逐水草而居的广大牧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生态移民号召,从距市区400多公里外的沱沱河畔举家搬迁至市郊,开启了他们的幸福新生活。刚开始,穆才让的父母便在市里打工,工资比在煤矿打工时翻了好几倍。当时才19岁的穆才让为减轻家中负担去沱沱河放牧,以增加家庭收入。一边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一边是全家人积极向上过好日子的坚定决心,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后来,沱沱河工地和雁石坪沙厂招工,穆才让很快考取驾照,在工地开车,干起了拉货、采购的活,一个月下来,收入非常可观。穆才让的勤劳和上进也赢得了姑娘恰吉的芳心,两人于2014年结婚,现已有了两个孩子。夫妻俩共同努力,去年还购买了轿车。幸福的日子一天一个样。恰吉说:“现在的生活和以前在山上比真是天壤之别。现在就希望老人能够长寿,孩子健康成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从海拔4700米的山上搬迁到市郊的长江源村——统一的藏式新房、整洁的村容、宽阔平坦的道路、安全清洁的天然气、完善的水电等基础设施,处处体现着牧民群众搬迁后的新生活。更尕南杰感叹道,住房条件好了,学校和幼儿园就在附近,国家还给高额的补贴,老年人还有养老金,牧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保障。
村委会主任达瓦扎西告诉记者,长江源村的牛羊育肥基地、沱沱河扶贫宾馆、长江源村的农贸市场都处于盈利状态,每年能给牧民群众每人每户都分到1000多块钱的红利,群众又多了一条增收渠道,后续产业也在慢慢变好,走向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