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省海西州将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摘帽。
十月的海西州稻谷飘香、硕果累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两天,家住乌兰县希里沟镇东庄村的马连香正忙着秋收,刚刚收获的200亩藜麦不仅让家里能有20多万元的收入,还签下了明年的种植订单。
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镇东庄村村民 马连香:“我从2016年开始种,连续种了三年了,我也是通过种藜麦,达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我不仅是自己脱贫致富,而且我也带动周边的那些村民,也是在我藜麦地干活,带领大家共同脱贫致富。”
如今,“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已成为助推海西州脱贫的有力抓手。截至2018年10月,全州各级民营企业与119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累计投入产业帮扶资金815万元。
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朝斌:“我们年初的时候跟他们(农户)签订订单,我们提供种子和技术,到秋收了以后,他们把粮食交给我们。平均亩产能达到400斤到500斤,我们回收按照10块钱一斤回收,最终一亩地的总产值能够达到4000、5000块钱,比种植常规的作物效益要好很多。
除了种植藜麦,部分村集体还盖起了塑料大棚,闲置的土地不仅得到了利用,农民还可以打工干活,获得收入。
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村民 王玉恩:“现在村里有大棚,我们在这里干活,就可以不出家门了,一个月3000块钱,还有护林员、效益分红,一年下来6万多元。”
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金原村村委会主任 王玉云:“我们村集体经济今年达到了25万元,夏天种花卉,冬天种蔬菜,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了,村集体收入多了,我们给老百姓办的实惠也多了。”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海西州率先在全省实施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如今,海西州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万元以上,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目前的1万元以上。
海西州德令哈市柯鲁柯镇副镇长 哈斯代青:“后期为了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保障,目前(柯鲁柯镇)9个农业村联合成立股份制公司,也是号召老百姓积极入股,主要从事农资农机的销售,物流运输以及农畜产品的销售,电商服务等,成立这个公司主要是后期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老百姓也是有活干。”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2016年,海西州都兰县率先在全省脱贫摘帽,随后茫崖、冷湖、大柴旦从全省贫困县中退出。经国家第三方评估,2018年10月,海西州宣布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村实现全部退出,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海西州全州脱贫攻坚工作走在了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列。
海西州扶贫开发局局长 钢夫:“我们结合海西的特色,结合藏区和高原的特点,我们制定了我们的特色政策,通过一系列的努力,做到了户户有增收的项目,村村有村集体产业,县县有扶贫产业园,提前3年在全国藏区率先实现了全州整体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