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
近年来,我省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养殖、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从政策保障、资金投入、技术服务等方面全面推进贫困地区产业扶贫。
在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村民正在中藏药材种植基地收黄芪。2015年以来,该村盘活浅、脑山撂荒闲置土地、剩余劳动力资源,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作方式发展特色种植,增加农民收入。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村民赵军才,以前家里种植小麦和油菜,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如今,靠种植中药材,家庭收入明显提高。
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村民赵军才:在合作社打工一年给我36000元,自己种
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建立起“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合作社统一购买种苗等物资,发展中药种植业。如今,全村126户村民参与其中,占全村人口的95%,人均年收入达14000多元。
湟中县拦隆口镇泥麻隆村党支部书记汪治财:合作社统一田间管理、统一销售,老百姓不害怕药材卖不出去。(村民)有在合作社打工的收入、还有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收入),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大通益民种养林业专业合作社2012年成立以来,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由合作社统一购进饲料,统一防疫,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大力扶持规模养殖户、养殖专业村和养殖基地建设。专业社流转林地80公顷,全村土鸡养殖规模达12000只,带动65户贫困户及农户增收。
大通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村民康海寿:以前生活不好,没有条件,一年总收入1000多元。现在加入了合作社以后,发了70只鸡,卖了以后能收入3000多元。
大通县向化藏族乡将军沟村党支部书记白进福:增加贫困户收入的同时,带动周边六个贫困村发展土鸡养殖。
据了解,2016年,大通县完成33个贫困村退出,3457户12066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2017年完成34个贫困村退出,2815户9945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8.7%下降到2018年初的1.7%。
截至目前,我省按藏区人均6400元、农区人均5400元的标准,扶持44.35万名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发展种养业、手工业、商贸流通等到户产业,构建了以贫困户为主体的家庭经营性产业发展新模式。按每县1500万元标准,扶持39个贫困县发展产业园,解决就业岗位8000多个,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扶贫产业园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引擎。